排烟风机是建筑消防与通风系统的关键设备,其能效水平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成本、能源利用效率及消防性能可靠性。第三方检测作为能效评估的中立环节,需依托清晰的标准体系与严格的执行要求,确保结果客观权威。本文围绕排烟风机能效评估的第三方检测标准及执行要求展开,梳理核心依据与实操要点,为行业实践提供具体参考。
排烟风机能效评估的基础标准框架
排烟风机能效评估的核心依据是国家标准GB 19761-2020《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该标准适用于包括排烟风机在内的各类通风机,明确了能效限定值(市场准入最低要求)、能效等级划分及试验方法。作为通用能效标准,其对排烟风机的约束体现在“消防通风机”类别下的性能指标要求。
同时,消防领域的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虽未直接规定能效,但要求排烟风机的风量、风压需满足消防设计要求——能效检测需建立在风机性能达标的基础上,即先确保风机能满足“在火灾时排出烟羽流”的核心功能,再评估其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检测方法需遵循GB/T 1236-2017《工业通风机 用标准化风道进行性能试验》,该标准规定了通风机性能检测的风道设计、参数测量、误差控制等细节,是能效检测的“操作手册”。
能效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
GB 19761-2020将通风机能效分为3个等级,1级为最高能效水平,2级为节能评价值,3级为能效限定值(即禁止生产、销售低于3级的产品)。对于排烟风机,需根据其类型(离心式、轴流式)、机号(叶轮直径,单位为“#”,1#=100mm)、转速确定对应的能效指标。
以离心式排烟风机为例,机号10#(叶轮直径1000mm)、转速1450r/min的风机,1级能效要求名义能效比(EER,即风机有效功率与轴功率的比值)不低于85%,2级不低于80%,3级不低于75%;轴流式排烟风机机号8#、转速960r/min的风机,1级EER不低于82%,3级不低于72%。
需注意,能效等级判定需基于“额定工况”——即风机在设计的额定风量、额定风压下运行时的检测数据。若风机运行工况偏离额定值(如风量不足或风压过高),则无法直接对应能效等级。
核心检测参数的技术要求
能效检测的核心参数包括风量、全压(风压)、轴功率、转速,每个参数的测量需符合严格的技术要求。风量是指风机单位时间内输送的空气体积,需采用GB/T 1236-2017规定的集流器法或喷嘴法测量,测量误差不超过±2%;测量时需确保风道内气流均匀,避免涡流或泄漏。
全压是风机进出口的压力差(包括静压差与动压差),需在风机进出口断面布置压力测点,取平均值计算,误差不超过±1%。轴功率是风机轴输入的功率,对于电机驱动的风机,通常采用“电功率法”:测量电机输入功率,乘以电机效率(需根据电机额定功率与负载率确定,或采用制造商提供的效率曲线),误差不超过±2%。
转速是风机叶轮的旋转速度,需用非接触式转速表(如光电转速表)测量,误差不超过±0.5%。这些参数需同时满足:风量、全压达到额定值,否则检测结果无效——因为能效是“性能与能耗的比值”,性能不达标则能效评估无意义。
检测环境与设备的合规要求
实验室检测需满足GB/T 1236-2017的“标准化风道”要求:风道截面需与风机进出口匹配,长度需足够(一般为5-10倍叶轮直径),入口需安装集流器或整流格栅,避免气流扰动。现场检测时,若无法搭建标准化风道,需确保风机进出口10倍叶轮直径范围内无障碍物,气流顺畅;若有遮挡,需采用“风管法”测量(即在风机进出口连接短风管,在风管内测量风速),并进行修正。
检测设备需经过计量检定且在有效期内:风速仪精度不低于±0.5m/s,压力传感器精度不低于±1Pa,电功率表精度不低于0.5级(用于测量电机输入功率),扭矩仪精度不低于±0.2%(用于直接测量轴功率)。设备使用前需校准,比如风速仪需用标准风洞校准,压力传感器需用标准压力源校准。
抽样规则与样本要求
抽样需遵循“随机、均匀”原则,批量≤10台时抽1台,11-50台抽2台,>50台抽3台(参考GB/T 2828.1-2012)。样本需为全新未使用的风机,带有完整的出厂合格证、说明书,标识清晰(包括型号、机号、转速、额定风量、额定风压、额定功率);若为现场在用风机,需确认运行时间不超过设计寿命的50%,且叶轮、轴承无明显磨损,电机无烧蚀痕迹——若有故障,需修复后再检测。
抽样时需记录样本的生产批次、出厂日期、安装位置(现场检测时),避免样本与批量不符。若样本检测不合格,需加倍抽样复检;若复检仍不合格,则判定该批量产品能效不达标。
数据处理与误差控制的执行要点
数据处理需遵循“多次测量取平均”原则:风量需测量3次,每次偏差不超过±1%,取平均值;全压需测量5个测点(进出口断面各5个点),取平均静压差加平均动压;轴功率若采用电功率法,需测量3次电机输入功率,取平均值后乘以电机效率(电机效率需取检测时负载率下的实际值,而非额定效率)。
误差控制是关键:风量相对误差((测量值-额定值)/额定值×100%)需≤±5%,全压相对误差≤±3%,轴功率相对误差≤±2%。若误差超过限值,需排查原因:比如仪器故障(需重新校准)、风道泄漏(需密封)、风机运行不稳定(需检查电机电源或轴承)。只有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数据才有效。
检测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
检测报告需包含以下核心内容:1、检测机构信息(名称、CMA/CNAS资质编号、地址、联系方式);2、风机信息(制造商、型号、机号、转速、额定参数);3、检测依据(GB 19761-2020、GB/T 1236-2017等);4、检测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道类型);5、检测设备(名称、型号、检定证书编号);6、参数测量值(风量、全压、轴功率、转速);7、能效计算(名义能效比、能效等级);8、结论(是否符合能效限定值,对应几级能效)。
报告格式需规范:采用A4纸,文字清晰,数据准确,不得涂改;需附原始记录(包括仪器读数、计算过程、误差分析),原始记录需有检测人员签字;报告需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并有授权签字人签字(授权签字人需经CNAS或CMA认可)。
现场检测的特殊执行要求
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的最大区别是“风道条件非标准化”,因此需调整检测方法:若风机连接的风管为矩形,需将风管截面划分为若干等面积小方块,在每个方块中心测量风速,计算平均风速乘以截面积得到风量;若为圆形风管,需沿直径方向取5个测点(按等面积法分布),测量风速后平均。
现场检测需确保风机运行在额定工况:通过调整风机入口的风门或变频器,使风量、全压达到额定值(可通过压力表、风速仪实时监测)。同时,需测量电源参数:电压偏差≤±5%,频率偏差≤±1%,否则需调整电源(如使用稳压器)或在报告中注明“电源波动对结果的影响”。
安全方面,现场检测前需断开消防联动装置,避免误启动;需佩戴防护装备(如安全帽、绝缘手套),避免接触旋转部件或带电设备。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要求
第三方检测机构需具备CMA资质——即通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证书附表中需包含“通风机能效检测”项目(项目编号通常为“201919040401”类)。对于消防排烟风机,还需具备消防设施检测资质(根据《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条件》,需取得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业务范围包含“消防设施检测”)。
机构需通过CNAS认可——依据ISO/IEC 17025建立质量体系,确保检测过程可追溯、结果可靠。检测人员需具备暖通空调或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经过能效标准与检测方法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如“通风机检测员”证书)。
此外,机构需具备必要的检测设备:标准化风道、风速仪、压力传感器、电功率表、扭矩仪、转速表等,且设备需定期检定。同时,需建立样品管理、数据审核、报告发放等流程,避免人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