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提升机是井下矿石转运与人员升降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联矿山生产效率与作业安全。振动与冲击是提升机故障的“早期预警信号”——过度振动可能源于部件磨损、安装偏差或载荷不均,而冲击则常由钢丝绳跳槽、罐笼碰撞等突发情况引发。通过测试关键参数识别振动与冲击异常,是预防设备故障、避免安全事故的核心手段,也是矿山设备状态监测的重要内容。
振动加速度:设备动态载荷的直接反映
振动加速度是描述物体振动时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单位为m/s²,它直接对应设备承受的动态载荷强度。在矿山提升机中,冲击性振动(如轴承滚子撞击滚道、钢丝绳突然张紧)会产生瞬间高加速度,这种信号能精准捕捉设备的“瞬态异常”——比如当提升机启动时,若钢丝绳突然绷紧引发的加速度峰值超过设计阈值,可能意味着绳槽磨损或钢丝绳排列紊乱。
测试振动加速度时,需覆盖三个正交方向(径向、轴向、垂直方向)。径向加速度异常通常与转子不平衡、轴承径向间隙过大相关;轴向加速度偏高则可能指向联轴器不对中、轴承轴向窜动;垂直方向的加速度异常多源于基础松动或支撑结构变形。例如,提升机主轴轴承的径向加速度若持续超过4.5m/s²(参考GB/T 10068-2008《轴中心高为56m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 振动的测量、评定及限值》标准),需立即检查轴承滚子与滚道的磨损情况。
此外,振动加速度的“峰值因子”(峰值与有效值的比值)也是关键衍生参数。正常运行时,峰值因子通常在3-5之间;若超过8,说明存在尖峰脉冲信号,可能是轴承点蚀、齿轮断齿等局部故障的早期表现。比如某矿山提升机的轴承测点峰值因子突然升至12,拆机后发现轴承内圈存在3处微小点蚀,及时更换避免了轴承卡死事故。
振动速度:设备疲劳损伤的关键指标
振动速度是振动位移对时间的导数,单位为mm/s,它与振动能量直接相关,是评估设备疲劳损伤的核心指标。根据GB/T 6075.1-2001《机械振动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1部分:总则》,提升机等重载旋转设备的振动速度限值通常分为四个等级(A到D),其中A级代表“良好”,D级代表“危险”。
振动速度的意义在于,长期的中高频振动速度过大,会导致部件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例如,提升机减速器的齿轮啮合处,若振动速度持续超过6.3mm/s(B级限值),齿轮齿面的接触应力会反复作用,逐渐形成疲劳点蚀,最终可能导致齿面剥落。测试时需关注“稳态运行”与“启动/制动阶段”的速度差异:稳态时速度应稳定在限值内,启动时若速度骤增(如超过稳态值的2倍),可能是传动系统间隙过大或离合器打滑。
需要注意的是,振动速度的测量需选择“刚性安装”的测点——比如轴承座、减速器壳体等刚性结构,避免在柔性部件(如油管、防护罩)上测量,否则会因部件变形导致信号衰减,影响数据准确性。某矿山曾因在柔性防护罩上测振动速度,误判设备状态,最终导致减速器齿轮断齿停产3天。
振动位移:设备宏观变形的直观体现
振动位移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为μm或mm,它直观反映设备部件的宏观变形或间隙异常。对于矿山提升机,振动位移主要用于监测主轴、卷筒等关键旋转部件的“径向跳动”或“轴向窜动”。
例如,提升机卷筒的径向位移(即卷筒转动时的圆心偏移)若超过0.5mm,可能是卷筒焊接变形、支撑轴承磨损或轴颈弯曲导致;主轴的轴向位移过大(如超过0.3mm),则可能是推力轴承失效或联轴器轴向间隙过大。测试振动位移时,通常采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非接触测量——这种传感器不会影响设备运行,且能精准捕捉高速旋转部件的微小位移变化(分辨率可达0.1μm)。
振动位移的“峰峰值”(最大正位移与最大负位移的差值)是核心评价指标。根据JB/T 10319-2002《煤矿用提升机 技术条件》,提升机主轴的径向位移峰峰值应不超过0.15mm;若超过该值,需停机检查轴的直线度或轴承间隙。某矿的提升机卷筒径向位移峰峰值达0.8mm,拆机后发现卷筒焊接处存在2条长达50mm的裂纹,及时修复避免了卷筒断裂事故。
冲击加速度:瞬时载荷的极端状态监测
冲击加速度是物体在短时间内(通常小于1秒)受到的加速度变化,单位为m/s²或g(1g≈9.8m/s²),它用于监测提升机的“极端载荷事件”——如罐笼撞到井壁、钢丝绳突然断裂前的瞬间冲击、矿车掉落引发的罐笼冲击等。
冲击加速度的测试难点在于“瞬态捕捉”:由于冲击信号持续时间短(有时仅几毫秒),需选用高采样率(通常≥10kHz)的加速度传感器,否则会丢失信号细节。例如,罐笼碰撞井壁的冲击持续时间约5-10ms,若采样率仅为1kHz,会错过峰值信号,无法准确评估冲击强度。
冲击加速度的“峰值”与“持续时间”是关键评价参数:峰值超过设计值的1.5倍,可能导致部件塑性变形(如罐笼框架弯曲);持续时间超过0.5秒,可能是多次小冲击的累积(如钢丝绳在绳槽内反复跳槽)。某矿的提升机罐笼曾因井壁脱落物碰撞,冲击加速度峰值达12g(设计限值为8g),检查发现罐笼侧梁存在轻微塑性变形,及时更换避免了后续坠罐风险。
频率特征:故障类型的“指纹”识别
振动与冲击信号的频率特征,是区分故障类型的“关键指纹”——不同部件的故障会产生特定频率的振动信号,通过频谱分析(如FFT变换)可精准识别故障源。
例如,轴承故障的特征频率可通过公式计算:内圈故障频率f_i = n*(f_r/2)*(1 - d/D*cosθ),外圈故障频率f_o = n*(f_r/2)*(1 + d/D*cosθ),滚子故障频率f_b = (D/(2d))*f_r*(1 - (d/D*cosθ)^2),其中n为滚子数,f_r为主轴转速,d为滚子直径,D为轴承节圆直径,θ为接触角。若频谱中出现f_i的高幅值信号,说明轴承内圈存在磨损;若出现f_o,则是外圈故障。
再比如,齿轮啮合故障的特征频率是“齿数×转速频率”(f_z = z*f_r),若频谱中f_z的幅值明显升高,且伴随其倍频(2f_z、3f_z)或边带(f_z±f_r)信号,说明齿轮齿面磨损或齿距偏差过大。某矿提升机减速器的频谱中,齿轮啮合频率(f_z=120Hz)的幅值较正常时高3倍,且出现f_z±5Hz的边带(5Hz为主轴转速频率),拆机后发现齿轮齿面有严重磨损,齿顶间隙达0.5mm(设计值为0.15mm)。
此外,“1倍转速频率”(f_r)的高幅值通常对应转子不平衡(如主轴上的配重块脱落);“2倍转速频率”(2f_r)对应联轴器不对中;“高频随机振动”(>1kHz)则可能是轴承润滑不良或滚子表面划伤。
相位特征:振动源位置的精准定位
相位是振动信号与参考信号(如键相器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单位为度(°),它用于精准定位振动源的位置——通过比较不同测点的相位差,可判断故障是“不平衡”“不对中”还是“松动”。
测试相位时,需安装键相器(如光电传感器或磁电传感器)对准主轴上的键槽或标记,获取主轴的转速参考信号。例如,若提升机主轴两端的轴承测点相位相同(相位差<10°),说明振动源是转子不平衡(不平衡质量产生的离心力在两端产生同相位振动);若相位相反(相位差180°±10°),则是联轴器不对中(两端轴承承受相反方向的力)。
相位的“稳定性”也是重要指标:正常运行时,相位应稳定在±5°范围内;若相位忽变(如每分钟变化超过10°),可能是部件松动(如地脚螺栓松动、轴承盖螺丝脱落)。某矿提升机的相位突然从30°变为150°,检查发现地脚螺栓松动2颗,拧紧后相位恢复正常,避免了基础振动加剧导致的设备偏移。
部件特定参数:关键组件的针对性监测
除了通用的振动与冲击参数,提升机的关键组件需监测“特定参数”,以覆盖不同部件的故障模式。
首先是轴承的“振动有效值”(rms):根据GB/T 307.1-2017《滚动轴承 向心轴承 公差》,深沟球轴承的振动有效值限值为:直径≤60mm的轴承,限值≤15μm;直径60-120mm的轴承,限值≤25μm。若轴承振动有效值超过限值,说明轴承内部存在磨损或润滑不良。
其次是钢丝绳的“张力波动”:用张力传感器(如应变式或压电式)测量钢丝绳的张力变化,波动幅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应不超过额定张力的5%。若波动幅度过大(如超过10%),可能是钢丝绳断丝、绳槽磨损不均或罐笼偏载。某矿的钢丝绳张力波动达15%,检查发现绳槽磨损深度差达2mm,重新车削绳槽后波动恢复正常。
还有卷筒的“偏摆量”: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卷筒端面的径向偏摆,偏摆量应不超过0.2mm。若偏摆量过大,可能是卷筒安装不水平或支撑轴承磨损。此外,减速器的“油温”虽不是振动参数,但与振动直接相关——油温过高(如超过80℃)会导致润滑油粘度降低,齿轮啮合阻力增大,进而引发振动加剧,因此需将油温与振动参数联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