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破碎机是矿石破碎流程的核心设备,其转轴、锤头、机架等关键部件长期承受冲击、磨损与交变应力,易产生裂纹、夹渣等缺陷,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停机甚至安全事故。磁粉检测作为针对铁磁性材料的无损探伤技术,能快速识别表面及近表面缺陷,但现场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结合矿山场景的实际需求,详细梳理磁粉检测的操作流程与关键注意事项,为一线作业提供可落地的指导。
检测前的预处理规范
表面清理是磁粉检测的第一步,也是避免假阳性的关键。矿山破碎机部件常附着油污、锈蚀、矿粉或旧油漆,这些附着物会覆盖缺陷、阻碍磁粉吸附。现场作业时,先用乙醇或丙酮等挥发性溶剂擦拭油污——需注意溶剂不能含腐蚀性成分,避免损伤工件表面;厚层锈蚀或油漆需用钢丝刷、角磨机或喷砂设备去除,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表面粗糙度需控制在Ra≤6.3μm:若表面过于粗糙,凹坑处会吸附磁粉形成“假磁痕”,干扰缺陷判定。可通过目视检查——表面应无明显划痕或坑洼,或用粗糙度仪现场测量。此外,工件温度需冷却至50℃以下:高温会使水基磁悬液快速蒸发,或降低油基磁悬液的磁粉活性,影响检测灵敏度。若工件刚停机,需自然冷却2-4小时再检测。
磁化方法的选择与操作要点
磁化方法需匹配工件形状与缺陷方向。轴类部件(如破碎机转轴)优先选轴向通电法:将工件两端用导电夹头夹紧,通以直流电(适用于近表面缺陷)或交流电(适用于表面缺陷),电流大小按“10-15A/mm工件直径”计算(如直径60mm的轴,电流需600-900A)。操作时要在电极与工件间垫铜片,避免电弧烧伤轴表面——烧伤会引发应力集中,加速裂纹扩展。
中小型异形件(如锤头、衬板)用线圈法:将工件放入螺线管线圈中心,线圈匝数5-10匝,安匝值(匝数×电流)根据长径比(L/D)调整:L/D>10时用1000-2000安匝,L/D<10时需增加至3000安匝,确保磁场覆盖整个工件。大型板材(如机架)用磁轭法:便携式磁轭的磁极间距控制在50-150mm(间距过大磁场减弱),磁极紧贴工件表面并施加压力,磁化时间2-3秒,可逐区域覆盖检测。
磁粉与磁悬液的施加要求
矿山现场常用水基磁悬液(不易燃、成本低),需添加0.5%亚硝酸钠防锈;油基磁悬液适用于高温环境,但要远离火源。磁粉粒度根据缺陷类型选择:表面裂纹用10-20μm细磁粉,近表面缺陷用20-40μm粗磁粉。磁悬液浓度需定期检测:水基取100ml静置30分钟,沉淀量1.2-2.4ml(对应10-20g/L);油基沉淀量0.3-0.5ml(对应3-5g/L),浓度过高会导致背景过浓,难以分辨缺陷。
施加方式采用“轻浇慢洒”:用喷壶或软管将磁悬液均匀浇在工件表面,压力≤0.1MPa,避免冲散缺陷处的磁粉。施加时机需注意:连续法(最常用)要在磁化同时施加,确保磁粉在磁场作用下吸附到缺陷;剩磁法仅适用于高碳钢等剩磁强的材料,需在磁化后立即施加。
缺陷显示的观察与判定准则
观察需严格控制时间与光源。连续法要在磁化过程中或停止后10秒内观察——磁粉痕迹会随时间消散,延迟易漏检。荧光磁粉检测用紫外线灯(黑光灯),灯距工件300mm,照度≥1000μW/cm²;白光照度≥1000lx(相当于晴天室内光线),确保磁痕清晰可见。
判定时先区分真假磁痕:假磁痕由表面粗糙、磁悬液杂质或氧化皮引起,用酒精擦拭后消失;真磁痕是缺陷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擦拭后仍清晰。线性磁痕(如裂纹)需测长度,≥1mm需记录;圆形磁痕(如气孔)测直径,≥2mm需关注。破碎机关键部位(如转轴圆角、锤头连接点)即使磁痕0.5mm,也要用超声复校,避免漏过微小裂纹。
检测后的后处理操作
退磁是关键环节:需加工或装配的部件必须退磁,方法包括交流退磁(放入退磁线圈,逐渐降电流至零)或直流退磁(磁轭缓慢移动并降电流)。退磁后剩余磁场≤0.3mT(用磁场强度计检测),否则会吸附铁屑加速磨损。
表面清理需彻底:用乙醇去除磁粉与磁悬液,水基处理后的工件立即擦干并涂防锈油(如机械油),防止生锈。最后标记合格部件(如油漆写“合格”),避免与待检件混淆。
现场操作的注意事项
人员资质:检测人员需持MT二级及以上证书,熟悉破碎机结构——如转轴裂纹多在轴颈过渡圆角,需重点检测。环境要求:远离电焊机、电磁铁等强磁场源,避免干扰磁化;现场保持干燥,防止磁悬液稀释或工件潮湿。
设备维护:磁粉探伤机每月校准电流输出(用电流表或标准试块);磁悬液每周测浓度与杂质,超标则更换。安全操作:轴向通电戴绝缘手套,避免触电;磁轭法用隔热手套,防止磁极烫伤;油基磁悬液远离火源,防止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