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是纺织生产的核心设备,其振动与冲击性能直接影响纱线质量(如条干均匀度)、设备寿命(如轴承磨损速度)及生产安全性(如机架松动引发的坍塌风险)。因企业内部检测易受设备精度或人员经验限制,第三方检测凭借客观性、专业性成为评估纺纱机状态的关键手段。本文围绕第三方检测的全流程,拆解各环节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为企业理解检测逻辑、配合实施提供实操参考。
检测委托与资料收集
第三方检测的启动始于委托需求的明确,企业需向检测机构说明检测目的——是新机验收(验证是否符合出厂标准)、定期维护(预判故障)还是故障排查(定位振动源)。不同目的决定检测深度:新机验收需覆盖所有关键部位,故障排查则聚焦异常点。
基础资料收集需包括纺纱机的技术文件:设备型号(如环锭纺FA506、气流纺BD200)、生产厂商、出厂日期、额定转速(如15000r/min)、最大负载(如每锭牵伸倍数)、结构图纸(标注轴承位置、机架连接点)。这些信息帮助检测机构快速识别关键测试点。
运行历史资料同样重要:近1年的故障记录(如锭子卡死的时间、处理方式)、维护日志(如轴承更换日期、润滑油脂型号)、当前生产工况(如日常纺制的纱线支数、每班运转时长、车间温湿度)。例如某企业的纺纱机因更换低粘度润滑脂,检测机构需重点关注轴承部位的振动变化。
需注意资料的真实性:若企业隐瞒设备曾受外力冲击(如叉车碰撞机架),检测机构可能按正常设备设计测试方案,导致遗漏机架变形引发的振动异常。因此,企业需配合提供维修工单、故障照片等凭证,确保资料准确。
现场环境勘查
现场勘查首先确认测试空间:纺纱机周边需留出至少20cm空间用于传感器安装,采集仪需放置在远离水源、油污的干燥区域(如车间角落的操作台)。若空间不足,需与企业协商调整纱线架、工具箱等障碍物的位置。
电源条件检查需关注:测试仪器需稳定的220V交流电,且接地电阻≤4Ω(避免电磁干扰)。需确认插座位置与测试点的距离(不超过5米,否则需用1.5mm²以上的延长线),并测试电压稳定性(波动≤±5%)。
环境振动干扰评估:用便携式振动仪测量车间内其他设备(如梳棉机、并条机)运行时的地面振动值,若环境振动超过纺纱机允许值的10%(如纺纱机限值0.6mm/s,环境振动0.07mm/s),需协商在测试时暂时停机干扰设备,或选择夜班等干扰小时段。
安全检查需确认:纺纱机的防护装置(皮带防护罩、锭子防护网)是否完好,运行时有无纱线脱出风险;与企业确认设备停机流程(如关闭主电源、释放气动压力),避免测试中发生误启动。
测试仪器的校准与准备
测试前需校准仪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按JJG 676-2000《工作振动传感器校准规范》校准,数据采集仪按JJG 970-2002《振动数据采集器检定规程》校准,冲击锤按JJG 1035-2008《冲击锤校准规范》校准。校准后需保留证书,作为报告附件。
仪器选择需匹配测试需求:高频振动(如锭子1000Hz以上)用压电式传感器(频率响应1-10kHz),低频振动(如机架10Hz以下)用磁电式传感器(频率响应0.5-500Hz);冲击测试用内置加速度传感器的冲击台(量程0-100m/s²)。
安装工具准备:磁吸底座(用于金属表面,如轴承座)、胶粘片(用于非金属表面,如机架塑料罩)、M6螺丝(用于螺纹安装孔)。需提前测试磁吸底座的吸力(≥10N),避免传感器松动。
仪器检查:测试前需通电预热10分钟,检查传感器灵敏度(如100mV/g的传感器,输入1g加速度应输出100mV信号)、采集仪的采样频率(需为被测信号频率的5倍以上,如1000Hz信号需采样5000Hz)。
测试标准与方案设计
测试标准需结合设备类型与场景:国内常用GB/T 6075.1-2015《机械振动 机器的振动状态监测 总则》(适用于所有旋转机械)、GB/T 10071-2005《纺织机械 噪声测试规范》(含振动限值);国际标准用ISO 10816-3:2014《机械振动 工业机器的振动评价》(针对中大型机器)、ISTA 3A《包装件性能测试》(针对运输冲击)。
测试点设计需覆盖关键部位:环锭纺选锭子轴承座、罗拉轴承、机架横梁连接点;气流纺选风机轴承、转杯轴承、输棉管道接口;每个测试点标注位置(如“锭子轴承座上端面”)与方向(垂直、水平、轴向),确保复测一致性。
测试参数确定:振动测试测加速度(m/s²)、速度(mm/s,振动烈度)、位移(μm);冲击测试测峰值加速度(m/s²)、脉冲持续时间(ms)、速度变化量(m/s)。例如环锭纺锭子的振动烈度按GB/T 6075.3-2015要求≤0.6mm/s(Ⅱ类设备)。
工况设计需模拟实际运行:包括空载(无纱线)、满载(锭子绕满纱)、额定转速(15000r/min)、低速(5000r/min)四种工况。例如测试运输冲击时,需模拟叉车搬运的跌落高度(如30cm)、碰撞方向(垂直向下)。
现场测试的实施要点
传感器安装需规范:安装面需用酒精擦拭去除油污、铁锈,确保平整;磁吸底座需紧贴表面,无间隙;胶粘片需按压30秒以上,确保粘结牢固。例如锭子轴承座的传感器需安装在轴向位置,避免径向振动干扰。
测试流程需严谨:启动纺纱机,待运行稳定10-15分钟(温度升至工作温度)后开始采集;每个测试点采集3组数据,每组10秒(覆盖设备1-2个运行周期);采集时实时监控数据,若出现尖峰(如突然升至10m/s²),需检查传感器是否松动或设备故障。
安全操作需牢记:测试人员需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避免接触转动部件(如锭子、皮带);设备运行时不得调整传感器位置;若设备出现异常声音(如轴承异响),需立即停机,通知企业维修人员。
数据记录需详细:记录每个测试点的工况(如“满载、15000r/min”)、环境温度(如25℃)、湿度(如60%RH);用手机拍摄传感器安装位置的照片,标注测试点编号,便于后续核对。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需去除干扰:用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5kHz)去除高频电磁噪声,用高通滤波器(截止频率0.5Hz)去除低频温度漂移;用线性拟合去除趋势项(如传感器倾斜导致的基线上升);用3σ准则剔除异常点(如人员碰到传感器的尖峰)。
特征参数提取:振动参数取有效值(RMS,反映平均能量)、峰值(最大幅度)、峰值因子(峰值/RMS,反映冲击性);冲击参数取峰值加速度(最大冲击强度)、脉冲宽度(冲击持续时间)、脉宽内的能量(∫a²dt,反映冲击总能量)。
数据验证:对比同工况下的多组数据,若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超过5%,需重新采集;例如某测试点3组数据的振动速度为0.52、0.55、0.53mm/s,变异系数2.5%,符合要求。
干扰识别:若数据中出现50Hz的工频干扰(如电源干扰),需检查传感器接地是否良好;若出现10Hz的周期性振动(如梳棉机干扰),需确认是否已停机干扰设备。
数据的分析与异常判断
标准对比:将测试值与标准限值比较,例如环锭纺罗拉轴承的振动烈度0.7mm/s,超过GB/T 6075.3-2015的0.6mm/s,判定为超标。
趋势分析:若企业提供历史数据,需对比变化趋势,例如某锭子的振动速度从0.4mm/s升至0.7mm/s(3个月内),说明磨损加剧。
故障定位:结合特征参数判断故障类型:有效值高(不平衡)、峰值因子高(轴承点蚀)、轴向振动高(不对中)。例如某轴承的峰值因子为8(正常3-5),说明存在金属剥蚀。
冲击测试分析:运输冲击的峰值加速度≤30m/s²、持续时间≤10ms为合格;若峰值达40m/s²,说明包装不符合要求,需加强缓冲材料。
检测报告的编制规范
报告结构需完整:包括委托方(名称、地址)、检测机构(资质、联系方式)、检测对象(设备型号、编号)、测试标准(如GB/T 6075.3-2015)、仪器信息(型号、校准证书号)、测试工况(空载/满载、转速)、测试结果(每个点的参数值、方向)、分析结论(是否符合标准、异常部位及原因)。
结论需客观:避免主观推测,例如不说“轴承损坏”,应写“罗拉轴承振动烈度0.7mm/s,超过GB/T 6075.3-2015Ⅱ类设备限值0.6mm/s,峰值因子8.0(标准≤5.0),提示轴承异常磨损”。
附件需齐全:包括原始数据(Excel表格)、校准证书(扫描件)、现场照片(传感器安装位置)、测试仪器清单。
审核需严格:报告需经检测工程师(签字)、审核人员(签字)、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CMA或CNAS章(若有),确保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