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造业自动化升级,自动焊接机器人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生产连续性。一份完整的安全性能测试报告需涵盖机械、电气、热、辐射等多维度的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评估机器人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核心依据,也是企业排查安全隐患、优化运维的重要参考。本文将梳理自动焊接机器人安全性能测试报告中必须包含的关键检测数据及背后的逻辑。
机械安全:运动与防护的边界数据
机械安全是自动焊接机器人安全的基础,核心是控制运动部件的风险。首先是运动范围检测数据——测试人员会用激光测距仪或三维坐标测量仪,记录机器人各关节在满负载、最高速度运行时的极限位置,重复测试10次,确保每次运动范围均不超出设计图纸的±2mm公差。例如,某6轴机器人的J1关节(腰部旋转)设计范围为-180°~+180°,测试数据需验证实际运行时是否未突破此范围,避免因超程碰撞周边设备。
其次是防护装置的强度数据。对于机器人的安全防护栏、防护网,需通过冲击测试验证其抗破坏能力:用质量为10kg的钢球从1m高度自由落下,冲击防护装置的薄弱部位(如网孔连接处),检测防护结构是否出现变形或断裂。根据GB 12265.1要求,防护装置应能承受至少500J的冲击能量而不失效,测试报告需记录冲击后的变形量(如最大凹陷深度≤5mm)及结构完整性。
还有运动部件的间隙检测。机器人的齿轮啮合处、皮带传动间隙等部位,需用塞尺测量间隙大小,确保间隙≤6mm(避免夹伤手指)。例如,手腕关节的齿轮间隙测试中,若间隙超过8mm,需调整齿轮啮合精度,否则可能在运行中夹伤操作人员的手部。
电气安全:绝缘与接地的关键参数
电气安全直接关联触电风险,测试报告需包含绝缘电阻、接地电阻及耐压测试数据。绝缘电阻测试针对机器人的带电部件(如电机绕组、控制电路)与金属外壳之间的绝缘性能,使用500V兆欧表测量,根据GB 5226.1-2019,绝缘电阻值应≥10MΩ(对于额定电压≤500V的电路)。例如,某机器人的伺服电机绕组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值为15MΩ,符合标准要求;若测试值仅为2MΩ,则需检查电机绕组是否受潮或绝缘层破损。
接地电阻测试是验证机器人外壳与接地系统的导通性,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接地端子到外壳的电阻,要求≤0.1Ω。比如,机器人底座的接地端子与外壳之间的电阻测试值为0.05Ω,说明接地良好;若阻值达到0.3Ω,则需加固接地螺栓或更换接地导线,避免外壳带电。
耐压测试则是模拟极端电压下的绝缘性能:将1.5倍额定电压(但不低于1000V)的交流电施加在带电部件与外壳之间,持续1分钟,检测是否出现击穿或闪络现象。测试报告需记录施加的电压值(如对于220V额定电压的机器人,施加330V电压)及是否通过测试——若未出现击穿,则说明绝缘系统能承受瞬间过电压。
热安全:温度与热扩散的控制数据
自动焊接机器人在连续工作时,电机、减速机及焊枪会产生大量热量,热安全测试需关注温度上限及热扩散范围。首先是本体温度测试:用红外热像仪记录机器人在满负载连续运行4小时后的关键部件温度,如伺服电机外壳温度应≤80℃(根据电机绝缘等级B级要求),减速机油温应≤70℃。例如,某机器人的J3关节电机温度测试值为75℃,符合要求;若温度达到90℃,则需检查冷却风扇是否故障或散热通道是否堵塞。
其次是焊接区域的热辐射测试。焊接过程中,电弧会产生热辐射,需用热辐射计测量距离焊枪1m处的热辐射强度,要求≤1000W/m²(符合GB/T 18268.1-2010中职业暴露限制)。例如,某CO₂气体保护焊机器人的热辐射测试值为850W/m²,在安全范围内;若测试值达到1200W/m²,则需增加防护挡板或调整焊接参数(如降低电流)。
还有冷却系统的效率数据。对于带有强制冷却的机器人(如水冷焊枪、电机冷却风扇),需测试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温度:比如水冷焊枪的冷却水流量应≥3L/min,进水温度≤25℃,出水温度≤40℃。若流量仅为1.5L/min,会导致焊枪喷嘴温度过高,加速易损件磨损甚至引发飞溅物引燃周边材料。
辐射安全:弧光与电磁的剂量控制
焊接过程中的弧光辐射(紫外线、红外线)及电磁辐射是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测试报告需包含这些辐射的剂量数据。弧光辐射测试使用光谱辐射计,测量距离焊枪1.5m处的紫外线(UV)和红外线(IR)强度:紫外线辐射强度应≤0.2W/m²(GB/T 18268.2-2010要求),红外线辐射强度应≤10W/m²。例如,某氩弧焊机器人的紫外线测试值为0.15W/m²,红外线为8W/m²,符合标准;若紫外线强度达到0.3W/m²,会导致操作人员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
电磁辐射测试则针对机器人的控制电路、伺服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EMI),使用EMI测试仪测量机器人周围1m处的电场强度,要求≤10V/m(GB 9254-2008中A级设备限值)。例如,某机器人的电场强度测试值为6V/m,不会干扰周边PLC或传感器;若强度达到15V/m,可能导致其他设备误动作,引发生产事故。
此外,弧光的闪烁频率也需检测。焊接弧光的闪烁频率若与人体视觉频率共振(如50Hz~60Hz),会导致视觉疲劳甚至头晕,测试报告需记录闪烁频率(如某机器人的弧光闪烁频率为20Hz,在安全范围)。
应急响应:急停与故障的时效数据
应急响应能力是机器人在突发情况下保护人员的关键,测试报告需包含急停响应时间、故障报警准确性及应急状态保持数据。急停响应时间测试使用高速摄像机(帧率≥1000fps),记录从按下急停按钮到机器人所有轴停止运动的时间,要求≤0.5秒(GB/T 20867-2007要求)。例如,某机器人的急停响应时间为0.3秒,符合要求;若时间达到0.8秒,会增加碰撞或夹伤风险。
故障报警测试需模拟常见故障(如电机过载、电缆断裂、焊枪碰撞),记录报警的响应时间及准确性。例如,模拟电机过载(负载达到额定负载的150%),机器人应在1秒内发出声光报警(声音强度≥85dB,灯光亮度≥200cd/m²),并停止运行。测试报告需记录故障类型、报警响应时间及报警信号参数。
应急状态保持数据则是验证机器人在急停或故障后是否保持当前位置,不会发生坠落或移动。例如,对于垂直轴(如J2关节),急停后需用拉力计测试轴的下滑力,要求≤50N(避免轴下滑砸伤人员)。若下滑力达到100N,需检查刹车装置的刹车片磨损情况或调整刹车压力。
协同作业:人机交互的精度数据
随着人机协同焊接机器人的普及,协同作业安全数据成为测试重点,核心是避障精度与力觉反馈灵敏度。避障精度测试使用模拟人体的柔性障碍物(如填充泡沫的橡胶块),将其放置在机器人的运动路径上,记录机器人检测到障碍物后停止的距离,要求误差≤5mm(根据ISO/TS 15066-2016)。例如,某协同机器人的避障停止距离为3mm,符合要求;若误差达到10mm,可能导致机器人碰撞人体。
力觉反馈灵敏度测试需测量机器人在接触人体时的作用力,要求≤20N(避免造成挤压伤)。测试时用拉力计连接机器人末端,模拟人体接触,记录机器人停止时的最大作用力。例如,某机器人的力觉反馈作用力为15N,在安全范围;若作用力达到30N,需调整力觉传感器的阈值或降低运动速度。
此外,协同作业时的通信延迟也需检测。机器人与操作人员的位置信息传递延迟应≤100ms,确保机器人能及时响应人员的移动。例如,某机器人的通信延迟为80ms,符合要求;若延迟达到200ms,可能导致机器人未能及时避让,引发碰撞。
材料兼容性:飞溅与烟雾的排放数据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飞溅物和烟雾是潜在的火灾及健康隐患,测试报告需包含飞溅物的温度与数量、烟雾的成分与浓度数据。飞溅物测试使用热电偶和收集盒:将热电偶固定在距离焊枪0.5m处的钢板上,记录飞溅物的最高温度(要求≤300℃,避免引燃易燃材料);用收集盒收集1小时内的飞溅物数量,要求≤50g(减少清理负担及火灾风险)。例如,某机器人的飞溅物最高温度为250℃,数量为30g,符合要求;若温度达到350℃,需调整焊接电压或增加防飞溅涂层。
烟雾排放测试使用颗粒物检测仪(PM2.5/PM10)和气体分析仪,测量焊接区域1m处的颗粒物浓度(要求PM2.5≤150μg/m³,符合GBZ 2.1-2019职业接触限值)及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浓度(一氧化碳≤30mg/m³,氮氧化物≤5mg/m³)。例如,某机器人的PM2.5浓度为120μg/m³,一氧化碳为20mg/m³,符合要求;若PM2.5达到200μg/m³,需增加局部排风装置或使用低烟雾焊材。
此外,飞溅物的粒径分布也需记录,粒径≥1mm的飞溅物占比应≤10%(避免大颗粒飞溅物造成严重烫伤)。例如,某机器人的大颗粒飞溅物占比为8%,符合要求;若占比达到15%,需调整焊枪的喷嘴直径或气体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