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微析 | 仪器设备 | 院所资质 |
品质可靠,实力过硬
服务质量有保障
24小时咨询电话:156-0036-6678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起重机振动与冲击测试的标准流程和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时间:2025-07-23 来源:微析研究院 点击:0

起重机作为工业领域的“搬运巨无霸”,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人员财产安全。而振动与冲击是起重机运行中常见的力学现象,长期作用会导致结构疲劳、螺栓松动甚至部件断裂——因此,定期开展振动与冲击测试是防范设备故障的关键手段。本文将围绕起重机振动与冲击测试的标准流程展开,详细拆解从准备到分析的每一步操作,为测试人员提供可落地的执行指南。

测试前的基础准备与方案制定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流程顺畅的前提,首先要收集起重机的基础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明确主梁、端梁的结构尺寸)、额定参数(额定起重量、运行速度、起升高度)、使用说明书(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禁忌)以及历史维护记录(重点关注过往振动异常或部件损坏的情况)。这些资料能帮助测试人员快速定位关键测试点,避免遗漏风险部位。

接下来是制定测试方案,核心是明确“依据什么测、测什么、怎么测”。依据的标准需优先选择国标或行业规范,比如GB/T 28264-2012《起重机械 振动测试方法》、ISO 10816-3《机械振动 评价机器振动状态的基础》;测试目的要具体,是新机验收(验证设计合理性)、定期检测(排查潜在故障)还是故障诊断(定位已出现的振动源);方案中还要明确测试范围,比如覆盖主梁、端梁、运行机构、起升机构等关键部件。

人员与安全准备也不能忽视:测试团队需包含有资质的振动测试工程师(负责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持证的起重机操作员(执行工况操作)、安全监督员(监控现场风险)。安全措施方面,要清空测试区域内的无关人员与障碍物,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测试前需检查起重机的关键部件——制动系统是否灵敏、钢丝绳是否有断丝、螺栓是否松动,确保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最后要确认测试设备的可用性:提前检查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分析软件的电池电量、连接线路是否正常,避免测试中途设备故障。

测试系统的搭建与设备校准

测试系统的核心由“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分析软件”三部分组成。传感器的选择需匹配测试需求:振动测试通常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响应频率宽、灵敏度高),冲击测试可选用同款传感器(需确保能承受瞬间大加速度);如果测试速度振动,可选用磁电式速度传感器(适合低频振动)。传感器的量程要覆盖预计的信号范围,比如起重机主梁振动的加速度通常在0.1-1m/s²,传感器量程选2m/s²即可,避免过载导致信号失真。

数据采集仪的选择要满足采样率要求——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率需至少是被测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实际应用中通常选5-10倍(比如被测信号最高频率是100Hz,采样率设为500Hz)。同时要确保采集仪有足够的输入通道(比如测试8个点,需要8通道采集仪),且支持实时信号监控。

设备校准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步骤。传感器需用标准振动校准台校准:将传感器固定在校准台上,输入已知频率(比如100Hz)和加速度(比如1m/s²)的信号,记录传感器的输出电压,计算灵敏度(输出电压/输入加速度),确保灵敏度误差在±5%以内。数据采集仪需校准输入通道的增益与线性度:用标准信号源输入不同幅值的电压信号,检查采集仪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偏差,偏差超过±2%需调整或更换设备。

所有设备校准后要留存校准证书,记录校准日期、校准机构、证书编号——未校准或超期(通常校准有效期为1年)的设备严禁使用。

测试点的选取与传感器安装

测试点的选取要遵循“覆盖关键部位、反映真实状态”的原则。起重机的关键振动部位包括:主梁(跨中、两端支座处,此处是弯曲振动的最大位移点)、端梁(与主梁的连接部位,承受大车运行的冲击)、小车(车架与车轮的连接部位,反映小车运行的振动)、起升机构(吊钩滑轮组、卷筒支座,承受起升制动的冲击)、大车运行机构(车轮轴、减速器输出端,反映大车的不平衡振动)。

每个关键部位需选取多个测试点:比如主梁跨中需测垂直方向(Z轴)和水平方向(X轴)的振动,因为主梁不仅会上下振动,还会左右摆动;端梁与主梁的连接部位需测垂直、水平、轴向(Y轴)三个方向,全面反映连接部位的受力状态。

传感器的安装方式需根据被测表面的材质与测试需求选择:磁吸式安装(适合金属表面,操作快捷,适合临时测试)——安装时要确保磁座与表面完全贴合,无间隙;胶粘式安装(适合非磁吸表面,比如塑料或涂漆表面)——需用专用的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先清洁被测表面(去除油污、灰尘),再涂抹胶粘剂,待固化后(通常10分钟)再安装传感器;螺栓固定式安装(适合长期测试或高振动环境)——需在被测表面钻孔攻丝,用螺栓将传感器固定,稳定性最好,但会对设备造成轻微损伤,需提前征得设备所有者同意。

安装时的细节要注意:传感器的敏感轴需与被测振动方向一致(比如测主梁垂直振动,传感器的Z轴要垂直于主梁表面);传感器与采集仪之间用屏蔽线连接,屏蔽层一端接地(避免电磁干扰);安装后要轻敲传感器,观察采集仪的信号变化——如果信号有明显波动,说明安装牢固;如果信号无反应,需重新安装。

测试工况的确定与模拟执行

测试工况需覆盖起重机的典型工作状态,确保测试结果能反映实际运行情况。常见的工况包括:空载工况(起重机不带载荷,测试自身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额定载荷工况(带额定重量的载荷,测试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振动)、动态工况(大车/小车运行、吊钩升降的启动与制动过程,测试冲击特性)、极限工况(1.1倍额定载荷,测试设备的抗冲击能力,需经制造商确认安全后方可执行)。

每个工况的执行要规范:空载工况时,吊钩需升至离地面1.5-2m的高度(避免地面反射对信号的影响),大车、小车分别沿轨道运行3次(每次运行距离至少为轨道长度的1/3);额定载荷工况时,载荷需均匀分布(比如用标准砝码),吊钩升至相同高度,重复运行3次;动态工况时,启动与制动需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比如大车启动加速度不超过0.1m/s²),记录启动瞬间(0-3秒)和制动瞬间(停止前3秒)的信号。

工况执行过程中,测试人员需实时监控:起重机操作员要保持速度稳定(比如大车运行速度保持额定速度的±5%以内),避免突然加速或减速;测试工程师要观察采集仪的实时波形——如果出现异常尖峰(比如超过量程的信号),需立即停止测试,检查传感器是否松动或载荷是否脱落;安全监督员要关注起重机的整体状态,如有异响、抖动等异常情况,立即发出停止指令。

每个工况完成后,需记录现场数据:比如环境温度(±1℃)、湿度(±5%RH)、风速(户外测试时,≤5m/s)、载荷重量(±0.5%)、运行速度(±0.1m/s)——这些环境与运行参数会影响振动信号的分析,必须准确记录。

数据采集的过程控制与记录

数据采集前,需对设备进行预热:将传感器、采集仪通电10-15分钟,确保电子元件稳定(尤其是压电式传感器,预热能减少漂移)。预热完成后,进行“零位校准”——将传感器放在静止的平面上,采集10秒信号,若RMS值超过0.01m/s²,说明传感器有零漂,需重新校准或更换。

采集参数的设置要准确:采样率(根据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设置,比如加速度传感器的频率响应是0.5-1000Hz,采样率设为5000Hz)、采样时间(每个工况的采样时间为5-10秒,确保捕捉到完整的振动周期)、量程(根据预计的信号范围设置,比如额定载荷工况的加速度预计为0.2m/s²,量程设为1m/s²)、触发方式(动态工况用“电平触发”——当加速度超过0.1m/s²时开始采集,确保捕捉到启动瞬间的信号;稳态工况用“手动触发”——操作员发出指令后开始采集)。

采集过程中,要避免干扰:测试区域内禁止使用对讲机、手机等无线设备(防止电磁干扰);传感器的线路要固定,避免随风摆动或与其他物体摩擦(防止机械干扰);采集仪要放在平稳的位置,避免振动导致自身信号干扰。

每个采集数据需命名规范:比如“主梁跨中-垂直方向-空载工况-第1次采集-20240520-1430”,包含测试点、方向、工况、次数、日期、时间——方便后续查找与分析。采集完成后,需立即将数据备份到电脑或移动硬盘(避免采集仪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与有效性验证

原始数据中会包含噪声与干扰,需进行预处理才能用于分析。第一步是滤波:用数字滤波器去除无关频率的信号——比如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设为传感器的上限频率,比如1000Hz)去除高频电磁干扰;高通滤波器(截止频率设为0.5Hz)去除低频漂移(比如传感器安装时的轻微倾斜导致的基线变化);带阻滤波器(比如50Hz)去除电源干扰(如果现场有工频设备)。

第二步是去趋势:用线性或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信号中的趋势成分——比如采集到的信号基线缓慢上升,说明传感器有温度漂移,用线性去趋势可以消除这种影响。去趋势后的信号应围绕零位波动,RMS值能真实反映振动强度。

第三步是信号截断:去除采集开始和结束时的不稳定信号——比如启动瞬间的前1秒信号(过渡过程,非稳态),或结束时的后1秒信号(设备停止时的抖动),只保留中间的稳态信号(比如3-8秒的信号)。

预处理完成后,需验证数据的有效性:首先检查重复性——同一工况的3次采集数据,RMS值的标准差应小于10%(比如第一次是0.12m/s²,第二次0.13m/s²,第三次0.11m/s²,标准差为0.01m/s²,符合要求);其次检查合理性——空载工况的RMS值应小于额定载荷工况(比如空载0.1m/s²,额定载荷0.18m/s²),启动时的冲击峰值应大于稳态运行时(比如启动峰值0.5m/s²,稳态0.2m/s²);最后检查完整性——数据无缺失、无断帧(比如采集仪中途断电导致的数据中断)。

如果数据无效,需重新采集:比如重复性不好,可能是工况执行不稳定(比如运行速度波动大),需调整操作员的操作;如果合理性不符,可能是传感器安装错误(比如敏感轴方向反了),需重新安装传感器;如果数据缺失,需重新执行工况采集。

振动与冲击特性的定量分析

振动特性分析的核心是提取“幅值-频率-时间”的特征参数。幅值参数包括:RMS值(均方根值,反映振动的平均能量,是评价振动强度的主要指标)、峰值(最大加速度值,反映振动的极端状态)、峰峰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反映振动的总幅度)。比如GB/T 28264-2012规定,桥式起重机主梁的垂直振动RMS值,空载时≤0.1m/s²,额定载荷时≤0.2m/s²;峰值≤0.5m/s²(空载)、≤1.0m/s²(额定载荷)。

频率分析需用傅里叶变换(FFT)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得到频率谱(横轴是频率,纵轴是幅值)。通过频率谱可以定位振动源:比如频率谱中出现与大车车轮转速对应的频率(比如车轮转速为100rpm,频率为1.67Hz),说明是大车车轮的不平衡导致的振动;如果出现与减速器齿轮啮合频率对应的频率(比如齿轮齿数20,转速1000rpm,啮合频率为333Hz),说明是齿轮啮合不良导致的振动。

冲击特性分析的重点是“冲击峰值”“冲击持续时间”“冲击能量”。冲击峰值是冲击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值(比如吊钩提升制动时的峰值为3m/s²);冲击持续时间是从冲击开始到恢复稳态的时间(比如0.5秒);冲击能量是加速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反映冲击的总能量)。比如GB/T 14405-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规定,吊钩制动时的冲击加速度峰值≤5m/s²,持续时间≤0.3秒。

分析时需将测试结果与标准限值对比:如果RMS值超过限值,说明振动强度过大,需检查结构是否有疲劳变形(比如主梁下挠);如果频率谱中出现异常频率,需拆解对应的部件(比如大车车轮),检查是否有磨损或不平衡;如果冲击峰值超过限值,需调整制动系统的制动力矩(比如调松制动弹簧)或检查钢丝绳的张紧度。

测试后的设备拆卸与现场恢复

测试完成后,需按顺序拆卸设备:首先关闭数据采集仪与传感器的电源,避免带电拔插线路;然后拆卸传感器——磁吸式传感器直接拔下即可,胶粘式传感器需用酒精或专用溶剂溶解胶粘剂(避免硬掰损坏传感器),螺栓固定式传感器需用扳手拧下螺栓(注意保存螺栓,避免丢失);最后整理线路——将屏蔽线绕成圈,放回专用的线路包。

设备整理需注意:传感器要放回专用的保护盒(避免碰撞导致敏感元件损坏);数据采集仪要清洁表面的灰尘(用干燥的软布擦拭),并充满电(以备下次使用);分析软件要关闭所有文件,保存最后一次的分析结果。

现场恢复需做到:将起重机的吊钩放回原位(离地面0.5-1m),关闭总电源;移除测试区域的警示标识,清理现场的工具与杂物;与起重机操作员交接——告知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主梁振动RMS值超标),并提醒后续需关注的部位(比如定期检查主梁的下挠量)。

最后要归档测试资料:将测试方案、校准证书、采集数据、分析报告整理成文件夹,存放在专用的服务器或档案柜中——资料需保留至少3年(符合设备维护的记录要求),方便后续追溯与对比。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6-0036-667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6-0036-667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