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楼机作为典型的大型游乐设施,其运行过程中的振动与冲击直接关联乘客安全、结构可靠性及体验感。为确保设备合规运行,振动与冲击测试是出厂检验、定期检测的核心环节——它通过量化指标捕捉设备的动态响应,识别潜在的结构疲劳、共振风险或设计缺陷。本文聚焦跳楼机振动与冲击测试的关键项目及指标参数,拆解每一项检测的实际意义与技术要求。
振动加速度检测:核心安全与舒适度指标
振动加速度是衡量跳楼机动态载荷的核心参数,直接反映乘客及结构所受的力的变化。从安全角度看,过大的加速度会超出人体耐受极限(如垂直方向的“超重”或“失重”),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甚至物理损伤;从结构角度,加速度峰值过高会加剧部件疲劳,缩短使用寿命。
测试时,加速度传感器需安装在两个关键位置:一是座舱底部的结构承力点,用于监测传递到座舱的振动载荷;二是乘客座椅表面(符合ISO 2631标准的“人体接触点”),直接反映乘客体感的加速度。常用的指标包括垂直方向(Z轴)和水平方向(X/Y轴)的峰值加速度。
根据GB 8408《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跳楼机的垂直方向峰值加速度应≤4g(g为重力加速度),水平方向≤2g——这一限值既考虑了人体对短时间加速度的耐受(如ISO 2631规定的“1分钟内的全身振动暴露”),也兼顾了结构的设计强度(通常结构的许用加速度为设计值的1.5倍)。
需注意的是,加速度测试需覆盖设备的全运行周期:从提升阶段的匀速上升(低加速度),到释放时的自由下落(负加速度,即失重),再到减速制动阶段的正向加速度。每个阶段的加速度峰值都需单独验证,避免某一环节超出限值。
冲击脉冲检测:瞬间载荷的安全边界
冲击是跳楼机运行中最危险的动态载荷之一——它通常发生在启动急加速、制动急减速或提升系统故障(如钢丝绳突然张紧)时,表现为“瞬间、高频”的力传递。冲击脉冲检测的核心是捕捉这种“短时间内的载荷突变”,避免结构因冲击而发生脆性断裂。
冲击脉冲的关键指标包括“峰值加速度”和“脉冲持续时间”。峰值加速度反映冲击的强度,持续时间则反映冲击的“陡峭程度”——比如半正弦脉冲(常见于制动冲击)的持续时间通常在10ms-50ms之间,而矩形脉冲(少见,多为机械碰撞)的持续时间更短,但峰值更高。
根据《游乐设施监督检验规程》,跳楼机的冲击峰值加速度不得超过设计值的1.2倍——例如某跳楼机设计的制动冲击峰值为3g,实际测试值需≤3.6g。同时,脉冲持续时间需≤设计值的1.1倍,避免长时间的高冲击载荷累积。
测试场景需模拟极端工况:比如在提升到最高处时突然触发紧急制动,或模拟钢丝绳松弛后的突然张紧(通过控制提升电机的启停实现)。传感器需安装在结构的“应力集中点”,如立柱与横梁的焊接处、钢丝绳的固定端,这些位置最易因冲击而失效。
结构共振检测:避免疲劳破坏的关键
共振是跳楼机结构失效的“隐形杀手”——当设备的运行频率(如电机的转速、提升机构的周期运动)与结构的固有频率重合时,振动幅度会急剧放大,导致部件快速疲劳。例如,某跳楼机的立柱固有频率为10Hz,若提升电机的转速对应的频率(如电机转速600rpm,频率10Hz)与之重合,就会引发共振。
共振检测的核心是“识别结构的固有频率”和“验证运行频率与固有频率的偏离度”。测试方法通常采用“扫频振动测试”:用振动激励器对结构施加从1Hz到100Hz的正弦振动,同时用传感器记录结构的响应(加速度或位移),响应峰值对应的频率即为固有频率。
关键指标是“频率偏移率”——运行频率与固有频率的差值需≥15%(参考机械设计中的“共振规避准则”)。例如,结构固有频率为10Hz,运行频率需≤8.5Hz或≥11.5Hz。若偏移率不足,需通过调整结构刚度(如增加横梁厚度)或改变运行参数(如降低电机转速)来修正。
测试位置需覆盖主要结构件:立柱、横梁、座舱框架等。例如,立柱的固有频率通常在5Hz-20Hz之间,横梁在10Hz-30Hz之间,座舱框架在15Hz-40Hz之间。每个部件的固有频率都需单独测试,避免局部共振。
振动速度与位移检测:补充结构状态评估
振动加速度反映的是“力的变化率”,而振动速度和位移则反映“能量传递”和“结构变形”——三者结合才能全面评估设备的动态状态。例如,某部位的加速度峰值正常,但速度或位移过大,可能意味着该部位存在松动(如螺栓未拧紧)或摩擦(如导轨与导向轮间隙过小)。
振动速度的测试主要针对“旋转部件”或“运动副”,如提升电机的轴承、座舱的导向轮。根据ISO 10816《机械振动 在用机器的振动评价准则》,跳楼机旋转部件的振动速度应≤6.3mm/s(对应“良好”等级),若超过12.5mm/s则需停机检查(对应“不合格”等级)。
振动位移的测试聚焦“结构间隙”和“变形量”,如座舱与导轨的间隙、横梁的弯曲变形。指标要求是:关键部位的位移量不得超过设计间隙的1/3——例如,座舱导向轮与导轨的设计间隙为10mm,实际位移需≤3.3mm,避免导向轮卡滞或摩擦加剧。
测试时,速度传感器通常安装在旋转部件的外壳上(如电机轴承座),位移传感器(如激光位移计)则安装在固定结构上,对准运动部件(如座舱侧面)。需注意的是,位移测试需在设备静止和运行两种状态下进行:静止时测“初始间隙”,运行时测“动态位移”,两者的差值即为振动位移。
多方向振动耦合检测:模拟真实运行场景
跳楼机的实际运行并非单一方向的振动——例如,垂直升降时会伴随水平方向的摆动(因风载荷或导轨安装误差),曲线轨道运行时(部分跳楼机有曲线下降段)会产生离心方向的振动。这些多方向振动的“耦合效应”会放大乘客的体感不适,甚至加剧结构的受力。
多方向振动耦合检测需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乘客座椅的“ISO标准位置”(即座椅表面中心,垂直于座椅靠背,对应人体的X/Y/Z轴:X轴为前后方向,Y轴为左右方向,Z轴为上下方向)。测试时需记录设备全运行周期的三向加速度数据,然后计算“合成加速度”(即√(ax²+ay²+az²))。
关键指标是“合成加速度峰值”和“加权合成加速度级”。根据GB 18381相关参考(游乐设施可借鉴的振动评价逻辑),合成加速度峰值应≤5g;加权合成加速度级(根据ISO 2631的频率加权系数,对不同方向的加速度进行加权)应≤70dB(对应“中等舒适”等级)。
测试场景需覆盖“最不利工况”:比如有风天气(风速≤5m/s,符合游乐设施运行的气象条件)下的运行,或导轨安装误差最大的区段(如曲线段的圆心偏差)。通过耦合测试,可识别设计中未考虑的“方向叠加”问题,例如垂直加速度与水平加速度的叠加导致合成加速度超出限值。
冲击响应谱分析:评估部件抗冲击能力
冲击响应谱(SRS)是一种将冲击脉冲转换为“不同固有频率系统响应”的分析方法——它能模拟冲击对设备部件(如安全带锁扣、座舱门铰链、电子元件)的影响。例如,一个持续时间10ms、峰值3g的冲击脉冲,对固有频率100Hz的部件(如电子传感器)的响应可能高达5g,而对固有频率10Hz的部件(如座舱框架)的响应可能仅2g。
冲击响应谱检测的核心是“生成部件的SRS曲线”和“对比材料的疲劳极限”。测试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现场冲击测试”——用冲击锤敲击部件,记录响应信号;二是“实验室模拟测试”——将部件固定在冲击试验台上,施加标准冲击脉冲(如半正弦、梯形)。
关键指标是“SRS峰值”和“疲劳循环次数”。例如,安全带锁扣的固有频率为50Hz,其SRS峰值应≤该锁扣材料(如不锈钢)的疲劳极限(假设为10g);同时,在SRS峰值下的循环次数需≥设备的设计寿命(如10万次运行)。
测试对象需覆盖“安全关键部件”:安全带系统、座舱门锁紧装置、紧急制动机构、电气控制箱(内部电子元件)。这些部件的抗冲击能力直接关系乘客安全——例如,若电气控制箱的电子元件因冲击而失效,可能导致制动系统无法启动。
振动耐久性测试:验证长期运行稳定性
振动耐久性测试是模拟设备“长期运行后的振动状态”,评估结构是否会因疲劳而松动或失效。跳楼机的设计寿命通常为10-15年,每年运行约1000小时,因此耐久性测试需模拟至少1000次循环运行(对应约1个月的实际运行)。
测试方法是“循环运行模拟”:让设备按照正常运行流程(提升→释放→制动→复位)循环运行,每隔200次记录一次关键位置的振动数据(加速度、速度、位移)。需监测的参数包括“振动峰值的变化率”和“结构松动情况”(如螺栓的扭矩变化)。
关键指标是“振动峰值变化率”≤5%——例如,初始运行时座舱底部的垂直加速度峰值为3g,经过1000次循环后,峰值应≤3.15g。若变化率超过5%,说明结构存在松动(如螺栓松脱)或疲劳(如焊接处裂纹),需进行维修或更换部件。
此外,耐久性测试还需检查“部件的磨损情况”:如导向轮的橡胶圈磨损量、导轨的表面划痕深度。例如,导向轮的橡胶圈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厚度的1/3,否则会导致振动增大(因橡胶的缓冲作用减弱)。
乘客体感振动评价:连接技术指标与实际体验
振动与冲击测试不仅要保障安全,还要提升体验感——若设备的振动过大,即使符合安全标准,也会导致乘客满意度下降。乘客体感振动评价是将技术指标与人体感受结合的关键环节,主要参考ISO 2631《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测试方法是“人体振动测量”:让测试人员(符合人体尺寸标准,如身高170cm、体重70kg)坐在座舱内,佩戴人体振动测量仪(安装在座椅表面和测试人员的腰部),记录运行全程的振动数据。然后根据ISO 2631的“频率加权系数”(对不同频率的振动赋予不同的权重,如4-8Hz的振动对人体影响最大)计算“加权加速度级”(VL)。
关键指标是“加权加速度级”≤70dB——对应ISO 2631中的“中等舒适”等级(“70dB以下:大多数人感觉舒适;70-80dB:部分人感觉不适;80dB以上:大多数人感觉不舒适”)。此外,还需记录测试人员的主观评价(如“无明显振动”“有轻微振动但可接受”“振动强烈,感到不适”),作为技术指标的补充。
需注意的是,体感评价需覆盖不同体重的测试人员(如50kg、70kg、90kg),因为人体的振动响应与体重相关——体重较轻的乘客对振动更敏感,体重较重的乘客则可能感觉振动较小。通过多组测试,可调整设备的振动参数(如制动速度、提升加速度),优化整体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