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微析 | 仪器设备 | 院所资质 |
品质可靠,实力过硬
服务质量有保障
24小时咨询电话:156-0036-6678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铁路机车车轮轴疲劳寿命测试过程中温度与应力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5-07-23 来源:微析研究院 点击:0

铁路机车车轮轴是连接车轮与转向架的核心承载部件,其疲劳寿命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安全。疲劳寿命测试作为评估车轮轴可靠性的关键手段,需模拟实际运营中的载荷、温度等工况,但温度波动与应力状态复杂性常导致试验结果偏差。本文聚焦测试过程中温度与应力的影响机制,分析二者对材料性能、裂纹演化及试验有效性的作用,为优化测试方案、提升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

铁路机车车轮轴疲劳寿命测试的基础逻辑

车轮轴的疲劳失效遵循“裂纹萌生-缓慢扩展-快速断裂”的三阶段规律,测试的核心是通过施加循环载荷,模拟实际运营中车轮轴承受的弯曲、扭转及复合应力,记录裂纹出现时间与失效周期。疲劳寿命测试的准确性依赖于对工况变量的精准控制,而温度与应力是两个最易干扰试验结果的“变量因子”——温度直接改变材料力学性能,应力状态则决定裂纹萌生的位置与速率。

例如,实际运营中车轮轴会因制动摩擦、牵引载荷产生温度变化,同时承受来自轨道的冲击应力与转向架的扭转应力,这些工况在实验室测试中需精准复现。若测试中温度或应力参数偏离实际,会导致试验结果与真实寿命存在数量级差异,无法为设计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疲劳寿命测试的本质是“工况复现+损伤累积”,因此需先明确温度与应力在实际场景中的分布特征:车轮轴的温度最高点通常出现在轴颈与轴承接触部位(约80℃~150℃),而应力集中区多位于轴肩圆角、键槽等结构突变处(应力峰值可达材料屈服强度的60%~80%)。测试中需将这些特征转化为可量化的控制参数。

温度对车轮轴材料力学性能的直接干预

温度是影响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核心因素,车轮轴常用的碳钢、合金钢均存在“温度-性能”关联曲线。以45号钢为例,室温下其弹性模量约206GPa,屈服强度约355MPa;当温度升至150℃时,弹性模量下降至195GPa(降幅约5%),屈服强度降低至320MPa(降幅约10%);若温度进一步升至300℃,弹性模量将降至180GPa,屈服强度不足300MPa。

材料性能的下降直接导致相同载荷下的应力水平上升:假设测试中施加10kN的弯曲载荷,室温下轴身应力约为150MPa,而150℃时因弹性模量下降,应力将升至158MPa,相当于额外增加了5%的载荷。这种“隐性载荷”会加速疲劳损伤——根据疲劳寿命曲线(S-N曲线),应力每上升10MPa,低碳钢的疲劳寿命可能缩短20%~30%。

低温环境同样会干扰测试结果。若测试温度降至-20℃,45号钢的冲击韧性将从室温的50J/cm²降至20J/cm²以下,材料脆性增加,应力集中处更容易发生“无预警断裂”。此时即使应力水平未达屈服强度,裂纹也可能快速扩展,导致试验寿命远低于实际值。

此外,温度波动会引发材料的热应力。例如,测试中若温度从20℃骤升至100℃,轴身的热膨胀会受到两端夹具的约束,产生约30MPa的热应力,叠加循环载荷后,总应力水平可能超过材料的疲劳极限,导致裂纹提前萌生。

应力状态复杂性对疲劳裂纹萌生的诱导作用

车轮轴的应力状态并非单一的弯曲或扭转,而是“弯曲+扭转+冲击”的复合应力。例如,列车启动时车轮轴承受扭转应力(来自牵引电机),运行中因轨道不平顺承受弯曲应力,制动时则承受冲击应力。这种复合应力会改变裂纹的萌生方向——纯弯曲应力下裂纹沿垂直于轴线方向扩展,而扭转应力下裂纹沿45°方向扩展,复合应力下裂纹路径更复杂。

应力集中是裂纹萌生的“导火索”。车轮轴的轴肩圆角、键槽、螺纹孔等部位因结构突变,应力集中系数可达2~3倍。测试中若应力加载点偏离设计位置,或夹具与轴身贴合不紧密,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系数升高至4倍以上,此时即使整体载荷未超标,局部应力也可能超过疲劳极限,导致裂纹提前出现。

应力循环特性也会影响试验结果。实际运营中车轮轴的应力循环是“变幅循环”(载荷大小、频率随运行状态变化),而实验室测试常采用“等幅循环”(恒定载荷、频率)。等幅循环下材料的疲劳寿命通常高于变幅循环——例如,变幅循环中加入10%的过载(超过疲劳极限的载荷),会使碳钢的疲劳寿命缩短50%以上,因为过载会在裂纹尖端产生塑性区,加速裂纹扩展。

此外,残余应力也会干扰测试。车轮轴加工过程中(如车削、磨削)会产生残余拉应力,若测试前未进行去应力退火,残余拉应力会叠加循环应力,导致总应力水平升高。例如,轴肩处的残余拉应力约为50MPa,叠加循环应力150MPa后,总应力达200MPa,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疲劳寿命将大幅缩短。

温度与应力耦合下的疲劳损伤加速机制

温度与应力并非独立作用,二者的耦合效应会进一步加速疲劳损伤。最典型的耦合是“高温+循环应力”下的蠕变-疲劳交互作用:高温会导致材料产生蠕变(缓慢塑性变形),而循环应力会使蠕变变形集中在裂纹尖端,形成“蠕变空洞”,加速裂纹扩展。

以机车制动场景为例,制动时车轮轴温度升至200℃,同时承受180MPa的循环弯曲应力。此时,轴肩处的蠕变变形速率约为室温的5倍,裂纹尖端的蠕变空洞会在1000次循环后形成连续的微裂纹,而室温下需5000次循环才会出现类似损伤。这种耦合效应会使疲劳寿命缩短70%以上。

低温下的耦合效应则表现为“脆性-应力集中”协同作用。当温度降至-10℃,材料韧性下降,应力集中处的微裂纹会因“应力集中放大脆性”而快速扩展——例如,轴颈处的微裂纹在室温下需10000次循环扩展至1mm,而-10℃时仅需2000次循环,且断裂时无明显塑性变形,与实际运营中的“突然断裂”故障特征一致。

此外,温度循环(如制动-冷却的反复过程)会引发“热疲劳”,与机械疲劳叠加。例如,车轮轴在制动时升温至150℃,冷却至30℃,反复1000次后,轴身会产生热疲劳裂纹,此时再施加机械循环应力,裂纹扩展速率会比单一机械疲劳快3~5倍。

测试环境中温度控制的关键技术要点

为减少温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测试中需实现“精准控温+实时监测”。首先,需根据实际运营场景确定温度范围:例如,客运机车车轮轴的最高温度约120℃,货运机车因载荷大,最高温度可达180℃,测试时需将环境温度控制在±5℃以内。

控温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测试类型:静态疲劳测试(低频率、长周期)可采用恒温箱,通过热空气循环保持温度稳定;动态疲劳测试(高频率、短周期)因轴身自身会产生热量,需采用“主动冷却+加热”系统,例如在轴颈处安装冷却水管,同时用加热带维持轴身温度,避免温度波动。

温度监测需覆盖关键部位:轴颈(与轴承接触)、轴肩(应力集中)、轴身中部(均匀载荷区)需分别布置红外温度传感器或热电偶,采样频率不低于1Hz,确保实时记录温度变化。例如,测试中若轴肩温度突然升高10℃,需立即调整冷却系统,避免材料性能下降。

此外,需消除温度梯度的影响。若轴身两端温度差超过10℃,会产生热弯曲应力,叠加循环载荷后导致应力分布不均。测试中可采用“对称加热/冷却”方式,例如在轴身两侧同时布置加热带,或用循环水均匀冷却轴颈,确保轴身温度梯度≤5℃。

应力加载精度对试验数据有效性的影响

应力加载的准确性直接决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首先,载荷波形需与实际运营一致:例如,牵引载荷的波形是“梯形波”(逐渐加载、保持、卸载),制动载荷是“三角波”(快速加载、快速卸载),测试中需用电液伺服试验机精准复现这些波形,波形偏差需≤5%。

加载点的位置需严格对齐:车轮轴的弯曲载荷加载点应位于轴身中部(与实际轨道载荷位置一致),若加载点偏移5mm,会导致轴身应力分布偏差达15%,裂纹萌生位置从轴身中部转移至加载点附近,与实际失效位置不符。

应力测量需采用“直接测量+间接验证”方式:用应变片直接测量轴肩、轴身的应力,同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理论应力,二者偏差需≤10%。例如,应变片测量轴肩应力为160MPa,有限元计算为150MPa,偏差6.7%,符合要求;若偏差超过20%,需检查应变片粘贴位置或加载系统。

此外,需控制加载频率。高频加载(≥10Hz)会导致轴身因摩擦产生热量,温度升高5~10℃,进而影响材料性能。测试中需根据实际运营频率(通常1~5Hz)选择加载频率,避免“热效应”干扰。例如,货运机车的轮轴旋转频率约2Hz(时速60km/h),测试时加载频率应设定为2Hz±0.1Hz。

实际运营场景与实验室测试的参数匹配问题

实验室测试的核心目标是“模拟实际”,因此需将运营中的温度、应力参数转化为测试条件。首先,需采集实际运营数据:通过安装在机车上的传感器,记录车轮轴的温度变化(如制动时的升温速率、冷却时间)、应力变化(如牵引时的扭转应力峰值、轨道不平顺的冲击应力),形成“温度谱”与“应力谱”。

测试中需复现“温度-应力”同步变化:例如,实际运营中制动时温度从20℃升至150℃(耗时30秒),同时应力从50MPa升至180MPa(同步加载),测试时需用程序控制温度与应力的同步变化,避免“先升温后加载”或“先加载后升温”的异步操作,因为异步会导致损伤累积规律与实际不符。

需考虑随机载荷的影响。实际运营中轨道不平顺会产生随机冲击应力(峰值可达200MPa,占比约5%),测试中需在等幅循环载荷中加入随机冲击,模拟实际的“变幅循环”。例如,每100次等幅循环中加入1次随机冲击,冲击应力峰值为200MPa,持续时间10ms,这样得到的疲劳寿命更接近实际。

此外,需验证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将实验室测试的疲劳寿命与实际运营中的轮轴寿命对比,若偏差超过30%,需调整温度或应力参数。例如,实验室测试某型轮轴的疲劳寿命为100万次循环,实际运营中为70万次循环,偏差30%,需检查温度控制是否偏低(实际温度更高)或应力加载是否偏小(实际应力更大)。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6-0036-667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6-0036-667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