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发电机长期运行在野外恶劣环境中,受阵风、湍流、电网波动等因素影响,振动与冲击是引发部件磨损、结构疲劳甚至整机故障的核心诱因。振动与冲击测试作为风电设备可靠性验证的关键环节,能精准捕捉设备动态响应特征,提前识别潜在故障隐患,是保障机组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风电发电机振动与冲击测试的核心项目展开,详细解析各测试的目标、关键指标及实践要点。
振动响应测试:整机动态特性的基础评估
振动响应测试是整机层面的基础测试,目的是获取发电机在空载、满载、并网等典型工况下的振动幅值、频率分布及传递特性,识别整机的共振风险。测试时,通常将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在机舱顶部(风载直接作用点)、塔架底部(整机振动传递的末端)、发电机机壳(旋转部件振动的向外传递点)等关键位置,采集时域振动信号后通过傅里叶变换转换为频域谱图,直观呈现振动的频率成分。
不同工况下的振动特征差异显著:空载工况(转子未连接齿轮箱)的振动主要源于转子不平衡,频率集中在转子转速频率(fr = nr/60);满载工况(额定功率运行)的振动则是风载、传动系统振动与转子不平衡的耦合,频率覆盖转速频率、齿轮啮合频率及风载的湍流频率(通常0.1-1Hz);并网工况的振动会增加电网谐波带来的高频成分(如100Hz、200Hz)。
关键指标方面,依据IEC 61400-1《风力发电机组 第1部分:设计要求》,机舱顶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有效值(RMS)需≤0.1g(g为重力加速度),塔架底部垂直方向加速度RMS≤0.05g;共振频率需避开机组运行转速范围(如1.5MW机组转速通常在12-20rpm,对应频率0.2-0.33Hz),若共振频率与运行转速重叠,需通过增加机舱阻尼器或调整塔架高度解决。
此外,振动的方向性分析也很重要:水平方向振动主要反映风载的横向作用,垂直方向则与机组的垂直不平衡(如叶片配重不均)相关,两者的幅值比例若超过2:1,需进一步检查叶片的质量分布或转子的动平衡状态。
冲击耐受测试:极端工况下的结构可靠性验证
冲击耐受测试针对机组可能遭遇的极端工况,这些工况虽发生概率低,但破坏力极大——比如瞬时阵风(风速从10m/s骤升至25m/s)会导致机舱突然偏转,产生水平方向的冲击;电网脱网后,转子失去电磁制动,转速可能飙升至额定值的1.5倍,引发轴向冲击;叶片结冰脱落则会带来局部的剧烈冲击(冲击力可达数百千牛)。
测试分为实验室模拟与现场实测两类:实验室多采用电动振动台施加半正弦波、三角波等标准冲击信号,模拟上述极端载荷;现场则通过高速加速度传感器(采样率≥100kHz)捕捉真实极端事件中的冲击数据,如台风过境时的机舱冲击。
指标上,根据GB/T 25386《风力发电机组 振动测量与评估》,机舱结构的冲击加速度峰值需≤5g(持续时间10ms的半正弦波),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冲击加速度峰值≤3g——定子绕组的绝缘层由环氧树脂浇铸而成,若冲击加速度超过3g,绝缘层可能出现微裂纹,长期运行后会引发匝间短路。
需注意的是,冲击测试需覆盖“工作冲击”与“生存冲击”两类:工作冲击是机组正常运行中可能频繁遭遇的(如每天数次的阵风风速突变),要求部件经1000次冲击后无性能退化;生存冲击是百年一遇的极端载荷(如12级台风),允许部件出现可逆变形(如机舱机架的轻微弯曲),但不能发生断裂或功能失效。
轴承振动测试:旋转部件的核心健康监测
轴承是发电机旋转部件的“关节”,其振动直接反映磨损、润滑不良、滚道剥落等故障——润滑不足会导致轴承内部摩擦增大,振动幅值显著上升;滚道剥落则会产生周期性的冲击振动,频率与滚动体的pass频率一致。
测试时,将加速度传感器吸附在轴承座的“刚性区域”(避免吸附在散热片或薄壁处,防止信号衰减),优先选择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采集高频振动信号(通常采样率≥25.6kHz),因为轴承故障的特征频率多在1kHz以上,低频信号难以捕捉。
关键指标参考ISO 10816-3《机械振动 评价机器振动状态的基础 第3部分:额定功率超过15kW的工业机器》:滚动轴承的振动速度RMS需≤1.6mm/s(转速≤1500rpm时),若超过2.8mm/s则判定为“严重故障”;滑动轴承的振动速度RMS≤0.8mm/s,超过1.4mm/s需停机检查。
此外,特征频率的峰值是故障识别的核心——内圈故障频率fi = (n/2)(1 + d/D cosθ)×nr(n为滚动体数量,d为滚动体直径,D为轴承节圆直径,θ为接触角,nr为转子转速),若该频率的峰值超过背景噪声3dB以上,说明内圈存在点蚀或磨损;外圈故障频率fo = (n/2)(1 - d/D cosθ)×nr,其峰值异常则指向外圈故障;滚动体故障频率fb = (D/(2d))(1 - (d/D cosθ)2)×nr,若该频率出现高幅值,需更换滚动体。
齿轮箱振动测试:传动系统的效率与磨损预警
齿轮箱是风电发电机的“动力传递中枢”,振动主要源于齿轮啮合、轴系不平衡、不对中——齿侧间隙过大(超过设计值的1.5倍)会导致齿轮啮合时产生冲击,振动幅值随负载增加而显著上升;齿面磨损则会使啮合频率的幅值增大,同时产生宽频带噪声。
测试需在齿轮箱输入轴、输出轴的轴承座处布置传感器,因为这些位置是振动传递的“敏感点”:输入轴振动反映叶片与主轴的不平衡,输出轴振动反映齿轮箱与发电机的不对中。采集振动信号后,重点分析啮合频率及边频带——啮合频率是齿轮每转一圈的啮合次数对应的频率,是齿轮箱振动的“基频”。
根据AGMA 6006-B97《工业齿轮箱的振动等级》,闭式齿轮箱的啮合频率(fm = z×nr/60,z为齿轮齿数)振动速度RMS需≤0.28mm/s;若啮合频率的幅值超过基准值的2倍,说明齿轮存在磨损或齿面胶合;若啮合频率的幅值随负载增加而线性上升,可能是齿侧间隙过大或齿轮模数误差。
边频带分析是识别齿轮故障的关键——若边频带间距等于转子转速频率(fr = nr/60),说明齿轮存在偏心(齿厚不均匀);若边频带呈现“簇状”分布,且间距等于齿轮箱的转频差(如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转速差),则指向齿轮不对中;若边频带幅值超过啮合频率的10%,需拆解齿轮箱检查齿面状况,如是否有划痕或点蚀。
机架与基础振动测试:整机稳定性的支撑保障
机架(如机舱机架、发电机底座)与基础(混凝土或钢基础)是机组的“支撑骨架”,其振动过大会导致螺栓松动、结构疲劳开裂——机架连接螺栓的预紧力不足时,螺栓会在振动中反复受拉,预紧力逐渐衰减,最终导致机架松动,引发更大的振动。
测试时,用位移传感器(分辨率≥0.01mm)测量机架连接点的位移(如机舱机架与塔架的连接法兰处),或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基础顶面的振动加速度(混凝土基础需测量四个角点及中心位置)。位移测试更适合低频率振动(≤10Hz),加速度测试则适合高频率振动(>10Hz)。
指标依据DL/T 1407《风力发电机组 机架设计规范》:钢机架顶部的振动位移峰峰值需≤0.1mm,混凝土基础的振动加速度RMS≤0.03g;机架与基础的连接螺栓处,振动速度RMS≤0.5mm/s——若超过该值,螺栓的预紧力会以每天1%-2%的速度衰减,需重新紧固螺栓并检查预紧力(通常要求达到螺栓屈服强度的70%)。
需特别关注基础的“共振放大效应”——混凝土基础的固有频率通常在5-15Hz之间,若与机组的运行频率(如转子转速频率0.2-0.33Hz、齿轮啮合频率50-100Hz)重合,振动幅值会放大2-5倍。此时需通过增加基础质量(如增加混凝土浇筑量)或设置隔振垫(如橡胶隔振垫,阻尼比≥0.1)调整固有频率,避开共振点。
联轴器振动测试:轴系连接的对准性检查
联轴器连接发电机转子与齿轮箱输出轴,其振动主要源于轴系不对中(径向、角向或轴向)——不同类型的联轴器对不对中的容忍度不同:弹性联轴器(如橡胶弹性联轴器)可容忍0.1mm的径向不对中,刚性联轴器(如膜片联轴器)则要求径向不对中≤0.02mm,否则会产生剧烈振动。
测试需在联轴器两端的轴颈处布置径向传感器(如电涡流传感器,分辨率≥0.001mm),采集振动信号后分析径向振动的幅值与相位差——电涡流传感器可直接测量轴的径向位移,比加速度传感器更适合对准性检查。
参考API 617《石油、化学和气体工业用离心压缩机》,弹性联轴器的径向振动速度RMS需≤0.71mm/s;刚性联轴器的径向振动速度RMS需≤0.35mm/s;若径向振动幅值超过1.12mm/s(弹性联轴器)或0.56mm/s(刚性联轴器),说明不对中严重,需立即停机调整。
相位差分析是对准性判断的核心:两轴端的径向振动相位差若在0-30度之间,为“良好对准”;30-90度为“轻微不对中”(需在下次维护时调整);超过90度则为“严重不对中”(需立即调整)。调整时,通常通过加减齿轮箱或发电机底座的调整垫片实现,确保轴系同轴度≤0.05mm(弹性联轴器)或≤0.02mm(刚性联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