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估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状况至关重要。准确评估需监测一系列关键环境参数,这些参数能反映海域的营养物质含量、水质状况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对它们的监测分析,可深入了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为后续的治理与保护提供有力依据。本文将详细探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估需要监测的关键环境参数相关内容。
一、营养盐类参数
营养盐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首先需要重点监测的参数类别。
1. 氮化合物:其中,硝酸盐(NO₃⁻)、亚硝酸盐(NO₂⁻)和氨氮(NH₄⁺)是最为关键的几种形态。硝酸盐通常是海水中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其含量高低能反映海域受陆源输入以及海洋自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程度。亚硝酸盐是氮循环中的中间产物,其浓度变化可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氮转化过程是否异常的一个重要指示。氨氮则多来源于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排放,高浓度的氨氮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并且对海洋生物具有一定毒性。
2. 磷化合物:正磷酸盐(PO₄³⁻)是主要监测对象。磷是海洋生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过量的磷输入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平衡,促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引发富营养化现象。近岸海域的磷来源较为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磷肥流失等,所以对正磷酸盐含量的准确监测能帮助我们掌握近岸海域潜在的富营养化风险。
二、溶解氧参数
溶解氧(DO)是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参数,其含量变化与富营养化状况密切相关。
1. 正常含量范围:在正常的近岸海域环境中,溶解氧含量一般处于相对稳定的范围,通常在5-8mg/L左右。这个范围内的溶解氧能够满足海洋生物正常的呼吸代谢需求,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行。
2. 富营养化影响下的变化:当近岸海域发生富营养化时,藻类等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在白天,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会释放出氧气,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可能会暂时升高,甚至出现过饱和现象。然而到了夜间,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氧气,加上死亡藻类的分解也会消耗氧气,就会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可能会出现缺氧甚至无氧状态。这种溶解氧含量的大幅波动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会造成极大威胁,许多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在缺氧环境下难以存活,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化学需氧量参数
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近岸海域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以及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富营养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与测定方法: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mg/L)来表示。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钾法等。通过测定化学需氧量,可以大致了解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的总量。
2. 与富营养化的关系:高浓度的化学需氧量通常意味着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方面可能来自陆源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海洋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的。大量有机物的存在为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会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了近岸海域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因此,监测化学需氧量有助于我们提前预判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四、叶绿素-a参数
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中的重要色素,其含量是反映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富营养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1. 浮游植物与叶绿素-a:浮游植物是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而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其含量高低直接反映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大小。当近岸海域的营养物质丰富时,浮游植物会大量繁殖,相应地叶绿素-a的含量也会显著增加。
2. 监测意义:通过定期监测叶绿素-a的含量,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如果叶绿素-a含量持续升高,超过一定阈值,往往意味着近岸海域可能正在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因为大量浮游植物的生长会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改变水体的光学特性等,进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所以,叶绿素-a含量的监测对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早期预警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五、透明度参数
透明度是近岸海域水体的一个直观特性,其与富营养化程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境参数之一。
1. 影响因素:近岸海域水体的透明度主要受水中悬浮颗粒物、浮游生物以及溶解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当水体中悬浮颗粒物较多,如泥沙、藻类残骸等,或者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而溶解物质如某些有机物、盐类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2. 与富营养化的关系:在富营养化发生时,藻类等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这使得水体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所以,通过监测水体的透明度变化,可以间接了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透明度越低,可能意味着富营养化程度越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因素如潮汐、水流等也可能会对水体透明度产生影响,在分析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六、水温参数
水温是近岸海域的一个基本环境参数,它对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水温变化规律:近岸海域的水温会受到季节、地理位置、海洋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例如,在夏季,近岸海域水温普遍较高;而在冬季,水温则相对较低。不同海域的水温差异也较大,热带海域水温常年较高,寒带海域水温则较低。
2. 与富营养化的关系:水温的高低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动,包括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一般来说,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为温度升高会加快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当近岸海域水温适宜且营养物质丰富时,浮游生物更容易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了富营养化的风险。此外,水温还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溶解度,水温升高时,溶解氧的溶解度会降低,这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富营养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七、pH值参数
pH值是衡量近岸海域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其变化情况与富营养化过程密切相关,是评估近岸海域环境状况的关键参数之一。
1. 正常范围:在正常情况下,近岸海域水体的pH值一般在7.5-8.4之间。这个范围内的pH值有利于海洋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富营养化影响下的变化:当近岸海域发生富营养化时,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藻类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导致水体的pH值升高。当pH值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影响某些贝类的壳的形成,还会改变水体中某些营养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有效性,进一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所以,监测pH值的变化对于了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八、盐度参数
盐度是近岸海域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虽然不是直接导致富营养化的因素,但对富营养化评估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 定义与影响因素: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通常用千分比(‰)来表示。近岸海域盐度会受到陆源淡水输入、蒸发、降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靠近河流入海口的海域,由于陆源淡水的大量注入,盐度会相对较低;而在干旱地区的近岸海域,由于蒸发量大,盐度可能会相对较高。
2. 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盐度的高低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生存,不同盐度适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当近岸海域发生富营养化时,盐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生长繁殖速度。例如,某些浮游生物在特定盐度范围内生长良好,当盐度发生变化时,可能会抑制或促进其生长繁殖。所以,监测盐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过程中海洋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为富营养化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