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微析 | 仪器设备 | 院所资质 |
品质可靠,实力过硬
服务质量有保障
24小时咨询电话:156-0036-6678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三方检测视角下码垛机器人安全性能测试标准有哪些

时间:2025-07-23 来源:微析研究院 点击:0

码垛机器人作为工业自动化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物流、食品、医药等领域,其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人员安全。三方检测作为独立、公正的评估环节,需依据明确的标准体系对机器人安全性能进行验证。本文从三方检测视角出发,梳理码垛机器人安全性能测试涉及的核心标准,解析各标准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要点,为行业提供可参考的检测依据。

基础功能安全标准:ISO 13849-1的应用

ISO 13849-1《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的安全相关部分 第1部分:设计通则》是码垛机器人功能安全的基础标准,聚焦控制系统的风险降低。该标准通过“性能等级(PL)”和“类别(CAT)”定义安全功能的可靠性:PL从a到e对应风险降低能力递增,CAT B、CAT 1-4则对应不同的故障检测与控制结构。

在码垛机器人检测中,需先通过风险评估确定目标PL等级——例如搬运50kg以上重型货物的机器人,因坠落风险高,通常要求PL d及以上。检测时采用“故障注入法”验证:模拟PLC输入信号丢失、伺服驱动器通讯中断等故障,观察机器人是否能迅速进入安全状态(如停止运动、保持负载位置),确保故障不会导致危险。

此外,标准要求控制系统的“平均无危险故障时间(MTTFd)”需满足对应PL等级要求——例如PL d需MTTFd≥30000小时。检测机构会通过寿命测试或可靠性分析软件,验证机器人控制系统的MTTFd是否达标。

工业机器人专用安全标准:ISO 10218-1/2的核心要求

ISO 10218系列是工业机器人的专用安全标准,分为Part1(机器人本体)与Part2(机器人系统)两部分,覆盖从本体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安全要求。

Part1针对机器人本体,要求结构强度需满足额定负载下的变形量≤0.1%(如手臂长度1米时,变形不超过1mm),防止负载坠落。检测时用拉力试验机对机器人手臂施加1.5倍额定负载,测量变形量;同时验证“关节锁定装置”——当机器人断电时,关节需保持固定,不能因重力转动。

Part2聚焦系统集成,要求机器人与外围设备(如 conveyor、视觉系统)的联动需满足“安全互锁”——例如当conveyor停止供料时,机器人需停止取货动作。检测时模拟conveyor故障,观察机器人是否同步停止;此外,手动教导模式下的速度需≤250mm/s(ISO 10218-1规定),防止教导人员被机器人碰撞,检测时用测速仪测量教导模式下的最大速度。

紧急停止功能是Part2的关键要求:按钮需为红色蘑菇头式,安装在机器人周边1.5米范围内,按下后机器人需在0.5秒内停止,且停止位置偏差≤5mm(避免负载偏移)。检测时用计时器和位移传感器分别验证响应时间与位置偏差。

电气安全标准:IEC 60204-1的合规验证

IEC 60204-1《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要求》是码垛机器人电气系统的安全基准,涵盖电气设计、安装、防护的全环节。

首先是防护等级:机器人控制柜需达到IP54(防灰尘侵入、防喷水),本体需达到IP65(防尘、防强烈喷水)——食品厂的潮湿环境中,IP等级不足会导致电气短路。检测时用防尘箱(IP5X测试)和喷水装置(IPX4测试)验证:防尘箱内放置控制柜,通入滑石粉2小时后,内部无明显灰尘;喷水装置以10L/min流量向本体喷射,电气系统仍能正常工作。

绝缘电阻测试是电气安全的核心:动力电路与控制电路之间的绝缘电阻需≥1MΩ,接地电阻≤0.1Ω。检测时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用接地电阻测试仪验证接地性能——若接地电阻超标,机器人运行时可能产生静电,引发电气火花。

电磁兼容(EMC)是常被忽略的要点:IEC 61000系列要求机器人运行时的辐射发射≤30dBμV/m(10m距离),同时需耐受1kV的静电放电(IEC 61000-4-2)。检测时将机器人置于电波暗室,用频谱分析仪测量辐射发射;用静电放电发生器模拟人体静电,观察机器人是否出现误动作。

力学性能与负载安全:ISO 9283的测试要点

ISO 9283《工业机器人 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是验证码垛机器人力学安全的关键标准,聚焦位置精度、重复精度与负载能力。

重复定位精度是码垛机器人的核心指标——例如抓取纸箱的机器人,重复精度需≤±0.5mm,否则会因抓位偏差导致纸箱掉落。检测时用激光跟踪仪记录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同一位置的10次定位数据,计算标准差;若标准差超过限值,需调整伺服系统的PID参数。

负载能力测试需覆盖额定负载与过载情况:额定负载下,机器人需连续运行8小时无异常;过载10%(如额定100kg,测试110kg)时,运行2小时后,手臂变形量≤0.2%。检测时用标准砝码作为负载,记录运行中的电流、温度(伺服电机温度≤80℃)与变形量——若电机温度超标,说明散热设计不足,可能引发电机烧毁。

动态轨迹精度测试针对高速码垛场景:机器人在300mm/s速度下搬运负载,轨迹偏差需≤±1mm。检测时用高速摄像机拍摄末端执行器的运动轨迹,与理论轨迹对比——轨迹偏差过大可能导致货物碰撞,影响码垛稳定性。

协同作业安全:ISO/TS 15066的场景适配

随着“人机协同”场景增多,ISO/TS 15066《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 协作机器人》成为码垛机器人的重要补充标准,针对工人介入场景制定安全要求。

标准定义了“功率和力限制(PFL)”:当机器人与人体接触时,接触力需≤150N(手臂部位)、≤250N(躯干部位),防止造成伤害。检测时用配备力传感器的假人模型,模拟工人与机器人手臂碰撞,记录接触力——若力值超标,需调整机器人的速度或力矩限制。

协同区域的速度限制是关键:工人进入协同区域(如机器人周边1米范围)时,机器人速度需降至≤250mm/s。检测时用激光雷达监控区域,当模拟工人(假人)进入时,测量机器人的减速时间(≤0.3秒)与最终速度——若减速不及时,可能导致碰撞风险。

此外,标准要求“安全监控停止(SMS)”功能:当工人进入危险区域(如机器人抓取点下方),机器人需立即停止。检测时用红外传感器检测危险区域,模拟工人闯入,观察机器人是否在0.2秒内停止,且停止后不能自动重启。

环境适应性安全:IEC 60068与IEC 60529的验证

码垛机器人需适应不同环境,IEC 60068(环境试验)与IEC 60529(IP等级)是验证环境适应性的核心标准。

温度试验覆盖低温(-10℃)与高温(45℃):机器人在低温环境下需能正常启动(伺服电机启动电流≤额定电流的1.5倍),高温环境下连续运行4小时后,控制柜内部温度≤50℃。检测时将机器人置于恒温恒湿箱,模拟极端温度,记录启动时间与内部温度——若低温启动失败,说明电池或伺服系统的低温适应性不足。

湿度试验采用稳态湿热(相对湿度90%,温度40℃):机器人运行24小时后,绝缘电阻需≥0.5MΩ,无凝露现象。检测时用湿度传感器监测控制柜内部湿度,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凝露会导致电气短路,影响安全。

振动与冲击试验针对物流运输场景:机器人需耐受5Hz-500Hz的正弦振动(加速度5g),以及15g的半正弦冲击(持续时间11ms)。检测时用振动台模拟运输振动,用冲击台模拟搬运冲击,试验后验证机器人的精度与功能是否正常——若振动后重复精度下降,说明结构紧固不足,可能导致运行中零件松动。

故障安全与应急响应:ISO 13850的执行要求

ISO 13850《机械安全 紧急停止装置 功能要求》是应急响应的核心标准,确保机器人在危险情况下能迅速停止。

紧急停止按钮的设计要求:按钮需为红色,直径≥22mm,背景为黄色,安装高度1.0-1.5米(方便工人操作)。检测时测量按钮尺寸与安装高度,验证颜色是否符合标准——若按钮过小,紧急情况下可能无法快速触及。

响应时间与停止距离:机器人从接收到紧急停止信号到停止的时间≤0.5秒,停止距离≤10mm(针对100mm/s速度下的运行)。检测时用计时器测量响应时间,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停止距离——若停止距离过长,可能导致负载碰撞周边设备。

故障诊断与报警功能:机器人需能检测传感器故障(如光电传感器未检测到货物)、电机过载等异常,并发出声光报警(报警声≥85dB,灯光为红色闪烁)。检测时模拟传感器故障(断开信号线),观察机器人是否发出报警,并停止运动——若未报警,说明故障诊断系统失效,可能导致危险继续。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6-0036-667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6-0036-667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