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微析 | 仪器设备 | 院所资质 |
品质可靠,实力过硬
服务质量有保障
24小时咨询电话:156-0036-6678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传送带滚筒轴疲劳寿命测试需要遵循哪些国际通用标准

时间:2025-07-23 来源:微析研究院 点击:0

传送带滚筒轴是支撑传送带运转的核心部件,其疲劳失效(如裂纹、断裂)会直接导致生产线停机,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疲劳寿命测试是确保滚筒轴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国际通用标准为测试提供了统一的方法框架,涵盖试样制备、加载模式、环境控制、结果评估等全流程,确保不同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和权威性,是企业选型、设计验证及质量管控的重要依据。

ISO 13628系列:连续传动设备的疲劳测试专用标准

ISO 1362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连续传动设备疲劳性能”制定的专用标准,分为3个部分,直接覆盖滚筒轴的常见受力场景。其中ISO 13628-1《总则》明确了测试的核心原则:试样必须代表实际滚筒轴的关键截面(如轴颈、轮毂配合处),加载方式需模拟实际受力方向(径向弯曲或扭转);ISO 13628-2《扭转疲劳试验》针对滚筒轴的扭转载荷(如传送带跑偏时的扭矩),规定试验转速需控制在100-3000r/min,加载频率不超过50Hz——避免试样因高速旋转发热导致力学性能下降;ISO 13628-3《弯曲疲劳试验》则聚焦径向载荷(滚筒支撑传送带的主要受力),要求弯矩施加位置与实际安装的支撑点一致,确保应力分布与真实工况吻合。

该标准的特点是“场景化”,比如针对煤矿用重型滚筒轴,ISO 13628-3会要求增加“冲击载荷叠加”测试,模拟物料掉落时的瞬时应力;而对于食品行业的轻型滚筒轴,则强调“低应力长循环”测试,对应传送带的长期平稳运行。

ASTM E466/E466M:金属材料疲劳试验的通用方法

ASTM E466/E466M是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制定的“金属材料疲劳试验通用标准”,适用于轴向、弯曲、扭转等多种加载类型,是滚筒轴疲劳测试的“基础工具”。标准详细规定了试验流程:首先对试样进行“预加载”(加载至最大应力的10%-20%,循环3-5次),消除加工残余应力;然后按照设定的应力水平(如从高到低)循环加载,直到试样失效或达到10^7次循环(视为疲劳极限);数据记录需包含每个循环的应力值、应变值、失效位置及循环次数。

值得注意的是,ASTM E466对“结果统计”要求严格——需对同一应力水平的3个以上试样计算平均寿命和标准差,若标准差超过20%,则需增加试样数量重新测试。这种统计方法能有效避免“单个试样异常”导致的结果偏差,适用于批量生产的滚筒轴质量验证。

DIN 50100:德国工业标准中的应力循环分类

DIN 50100是德国工业标准中“金属材料疲劳寿命评估”的核心标准,其亮点是“应力循环分类”。标准将应力循环分为三类:对称循环(应力比R=-1,如旋转轴的双向弯曲)、脉动循环(R=0,如滚筒轴的单向径向载荷)、变幅循环(R≠-1或0,如频繁启动的传送带)。滚筒轴实际工作中90%以上是“脉动循环”(载荷从0到最大,再回到0),因此DIN 50100要求测试时必须采用这种加载模式。

此外,标准明确了“疲劳极限”的判定方法:若试样在10^7次循环后未失效,即可认为达到疲劳极限。这种“长循环阈值”刚好对应滚筒轴的设计寿命(通常要求运行10^7次以上无故障),因此DIN 50100在欧洲工业界应用广泛,尤其是汽车、物流等对可靠性要求高的行业。

EN 12882:欧洲输送机部件的载荷谱模拟要求

EN 12882是欧洲标准化委员会针对“输送机部件”制定的专用疲劳标准,专门解决“通用标准与实际工况脱节”的问题。与ISO 13628、ASTM E466不同,EN 12882强调“载荷谱模拟”——要求测试载荷必须基于现场实际运行数据,包括启动时的冲击载荷(约为满载的1.5倍)、满载运行的平稳载荷、制动时的反向载荷(约为满载的0.8倍)以及空载时的轻载荷(约为满载的0.2倍)。

标准规定,载荷谱需通过“现场测试”获得:用传感器记录滚筒轴在1个月内的载荷变化,提取至少1000个循环的有效数据,再通过“雨流计数法”(一种统计载荷循环的方法)转化为测试用的载荷谱。这种“真实工况还原”的要求,让EN 12882成为欧洲输送机制造商的“必选标准”,尤其是用于港口、机场等重型传送带系统。

加载模式:匹配实际工况的关键选择

不同国际标准的加载模式要求,本质是匹配滚筒轴的实际工作场景。比如ISO 13628推荐“正弦波加载”,适用于长期平稳运行的传送带(如流水线),因为正弦波能模拟连续、规律的载荷变化;ASTM E466允许“随机加载”,适用于重载、多冲击的场景(如矿山传送带),随机载荷能模拟物料掉落、传送带跑偏等突发情况;而DIN 50100和EN 12882的“脉动加载”,则对应大多数滚筒轴的“单向径向受力”——比如超市收银台的传送带,滚筒轴始终承受向上的载荷,不会反向。

测试时若选错加载模式,结果会严重偏差:比如用对称循环测试脉动循环的滚筒轴,会导致疲劳寿命评估值偏低(因为对称循环的应力幅更大);用正弦波测试随机载荷的滚筒轴,则会高估寿命(忽略冲击的影响)。

试样制备:从材质到表面的严格规范

试样是疲劳测试的“基础”,国际标准对试样的要求近乎苛刻。ISO 26203《金属材料 疲劳试样的制备》规定:试样的直径必须与实际滚筒轴的“危险截面”(如轴颈与轴身的过渡处)一致,公差控制在±0.02mm以内——因为直径偏差0.1mm,应力会变化约5%;表面粗糙度需达到Ra≤0.8μm,若表面有划痕或毛刺,会成为疲劳裂纹的“起源点”,导致测试寿命比实际寿命低30%以上。

更关键的是“材质一致性”:试样的化学成分、热处理状态必须与实际滚筒轴完全相同。比如实际轴采用“调质45钢”(硬度220-250HB),试样也需经过相同的淬火+回火处理,若试样硬度偏高(如280HB),会导致疲劳寿命测试值偏高,无法反映实际性能。

环境控制:温度、湿度与腐蚀的影响

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疲劳寿命,国际标准对此有明确控制要求。ISO 13628规定,常规测试的环境温度需保持在20±5℃,相对湿度≤60%——温度每升高10℃,材料的疲劳强度会下降5%-10%;湿度超过60%,会加速表面氧化,形成微小腐蚀坑,成为裂纹源。

对于特殊环境的滚筒轴,需额外遵循专项标准:比如食品行业的不锈钢滚筒轴,需按照ISO 9227进行“盐雾试验”(5%NaCl溶液,温度35℃,连续喷雾48小时),模拟潮湿环境下的腐蚀;矿山行业的碳钢滚筒轴,需按照ASTM G48进行“耐点蚀试验”,评估矿石粉尘中的酸性物质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测试时需全程记录环境参数,确保结果可追溯。

寿命评估:S-N曲线与Miner法则的应用

国际标准中,疲劳寿命评估主要依赖两种方法:S-N曲线法和Miner累积损伤法则。S-N曲线是“基础工具”——ISO 12107要求,绘制曲线时需选择5个以上应力水平,每个水平测试3个试样,横坐标是循环次数(N),纵坐标是应力幅(S)。通过曲线可以快速查询:某应力水平下,滚筒轴能承受的循环次数。比如某滚筒轴的S-N曲线显示,应力幅为100MPa时,疲劳寿命为5×10^6次,刚好满足设计要求。

Miner法则则用于“变幅载荷”场景(如频繁启动的传送带),ASTM E1823规定:将变幅载荷分解为多个恒定应力水平(如120MPa、100MPa、80MPa),计算每个水平下的“损伤率”(实际循环次数/该应力下的疲劳寿命),当损伤率之和达到1时,认为失效。比如某滚筒轴在120MPa下运行1×10^6次(损伤率0.2),在100MPa下运行3×10^6次(损伤率0.6),在80MPa下运行2×10^6次(损伤率0.2),总损伤率1.0,此时滚筒轴会失效。

设备校准:确保测试精度的最后防线

测试设备的精度直接决定结果的可靠性,国际标准对校准有严格要求。ASTM E1012规定,疲劳试验机的力值误差需≤±1%,位移误差≤±0.5%,加载频率误差≤±1%——若力值误差达到2%,会导致应力计算偏差4%(应力与力成正比),进而影响疲劳寿命评估。校准周期通常为12个月,或在设备维修、搬迁后重新校准。

引伸计(测量应变的关键工具)需遵循ISO 9513校准,应变测量误差≤±0.5%;夹具也需符合标准——比如扭转疲劳测试的夹具需保证试样同轴度≤0.05mm,避免附加弯曲应力;弯曲疲劳测试的夹具需模拟实际支撑方式(如简支梁,支撑间距与实际安装一致),否则会导致应力分布异常。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6-0036-667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6-0036-667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