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微析 | 仪器设备 | 院所资质 |
品质可靠,实力过硬
服务质量有保障
24小时咨询电话:156-0036-6678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制冷压缩机能效评估常用检测标准及执行要求

时间:2025-07-23 来源:微析研究院 点击:0

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空调系统的核心动力部件,其能效水平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耗成本与环保表现。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效评估已成为压缩机研发、生产及市场准入的关键环节,而统一、规范的检测标准则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比的基础。本文将系统梳理制冷压缩机能效评估中常用的国内外检测标准,并详细解析执行过程中的核心要求,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实操指引。

常用国家强制标准:GB系列的核心框架

国内制冷压缩机能效评估的首要依据是《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7-2015)与《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6-2019)。其中,GB 19577-2015覆盖活塞式、螺杆式、涡旋式等容积式压缩机,GB 19576-2019针对离心式与螺杆式冷水机组用压缩机,两者均为国家强制标准,明确了市场准入的能效门槛。

GB 19577-2015规定,测试需在“名义制冷工况”下进行:风冷式机组的室内侧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室外侧干球温度35℃、湿球温度24℃;水冷式机组的冷冻水进水温度12℃、出水温度7℃,冷却水进水温度30℃、出水温度35℃。对于变频压缩机,还需补充“额定制冷工况”测试——即压缩机以额定频率运行时的性能。

该标准将能效等级分为3级,1级为最高能效水平:容积式风冷压缩机的COP(制冷量/输入功率)需≥3.6,水冷式≥4.2;离心式水冷压缩机的COP需≥5.6。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中的“能效限定值”为3级,达不到该要求的产品严禁生产、销售。

作为配套方法标准,GB/T 10870-2014《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详细规定了测试系统的搭建要求,比如蒸发器、冷凝器的换热面积需与压缩机匹配,测试管路的阻力损失需≤0.05MPa,确保测试环境模拟真实运行状态。

国际通用标准:ISO与AHRI的应用场景

国际上,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与AHRI(美国空调供热制冷协会)的标准最具代表性。ISO 13253:2014《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适用于活塞、螺杆、涡旋等容积式压缩机,其核心是“工况分类”:将测试工况分为A(标准制冷,蒸发温度5℃、冷凝温度40℃)、B(低温制冷,蒸发温度-15℃、冷凝温度30℃)、C(热泵制热,蒸发温度-7℃、冷凝温度50℃)三类,覆盖不同应用场景。

ISO 13469:2014《离心式和轴流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则针对离心式压缩机,强调“变工况性能”测试——要求绘制压缩机的制冷量、功率随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变化的性能曲线,这对大型冷水机组的选型至关重要,因为实际运行中压缩机很少满负荷工作。

AHRI的标准更贴近实际应用,比如AHRI 550/590-2020《冷水机组性能》要求测试覆盖“部分负荷工况”(100%、75%、50%、25%负荷),并计算IPLV(综合部分负荷能效比)。与国内标准不同,AHRI的IPLV权重更偏向商业建筑的实际运行规律:100%负荷占1%、75%占42%、50%占45%、25%占12%,更侧重中间负荷的能效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工况参数”存在差异,比如ISO的标准制冷工况蒸发温度为5℃,而GB为7℃(对应室内27℃/19℃),因此跨标准对比时需通过“工况修正系数”调整,确保结果可比。

测试条件的刚性要求:环境与工质控制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标准,对测试环境的要求都极为严格。以GB/T 10870为例,测试室的环境温度需控制在25±1℃,相对湿度≤60%,避免环境温湿度影响压缩机散热或工质状态;冷却水、冷冻水需用“恒温水槽”提供,水温波动≤±0.1℃,确保换热条件稳定。

工质的要求是“与设计一致”,不得使用替代工质。比如设计用R32的压缩机,测试时必须用R32,且工质纯度≥99.5%(按GB/T 7778要求)——若工质含杂质,会导致制冷量偏差超过5%。此外,压缩机的润滑油位需保持在视镜中线,加油量偏差≤设计值的±2%,否则会影响润滑效果与能效。

电源条件也需严格控制:定频压缩机的电压需稳定在额定值的±1%,频率波动≤±0.5Hz;变频压缩机需按制造商提供的“频率-电压曲线”供电,避免电压异常导致压缩机效率下降。测试前,压缩机需连续运行30分钟以上,直至排气温度、油温度稳定(变化≤1℃/10分钟),确保处于热稳定状态。

关键参数的测量精度:从制冷量到功率

能效评估的核心是“制冷量”与“输入功率”的测量,两者的精度直接决定结果的可靠性。

制冷量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焓差法”与“热平衡法”。焓差法通过测量进出蒸发器的空气(或水)焓差计算制冷量,适用于风冷或水冷式压缩机,GB/T 10870要求其误差≤2%;热平衡法通过测量压缩机输入功率与冷凝热(或蒸发热)间接计算制冷量,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流体焓差的场景,误差要求≤3%。

输入功率需用“0.5级及以上电功率计”测量,且需测“有功功率”(而非视在功率)——因为变频压缩机的功率因数较低,视在功率会高估输入功率。比如一台变频压缩机的视在功率为30kW,功率因数0.8,则有功功率为24kW,若误测视在功率,会导致COP计算值偏低20%。

温度测量需用“铂电阻温度计”或“热电偶温度计”,精度≤0.1℃;压力测量用“精密压力表”或“压力变送器”,精度≤0.5级;流量测量用“涡轮流量计”或“电磁流量计”,精度≤1%。所有设备需在测试前3个月内校准,校准证书需附在报告中。

能效指标的计算逻辑:COP与IPLV的区别

COP是最基础的能效指标,计算公式为“制冷量(kW)/输入功率(kW)”,反映“名义工况下的满负荷能效”。比如一台螺杆式压缩机制冷量100kW,输入功率25kW,COP为4.0。

IPLV则是“部分负荷下的平均能效”,更贴近实际运行情况。以GB 19576-2019为例,IPLV需取四个负荷点的COP加权平均:100%负荷占15%、75%占50%、50%占30%、25%占5%,公式为IPLV=0.15×COP100+0.5×COP75+0.3×COP50+0.05×COP25。

两者的适用场景不同:COP用于“产品能效等级划分”与“满负荷系统选型”,比如工业冷水机组需满负荷运行,COP是关键指标;IPLV用于“商业建筑、数据中心”等部分负荷场景,比如办公楼的空调系统大部分时间运行在50%~75%负荷,IPLV更能反映实际能耗。

执行中的常见问题:偏差修正与数据有效性

测试中常遇到“工况偏离”问题,比如室外温度升高导致冷凝温度超过标准值。此时需按标准中的“修正公式”调整:GB/T 10870规定,冷凝温度每偏离1℃,制冷量修正±2%,输入功率修正±1.5%;蒸发温度每偏离1℃,制冷量修正±4%,输入功率修正±2%。

工质泄漏是另一个常见问题:若测试中工质压力下降超过0.5bar,需立即补加至设计充注量,重新运行30分钟后再测;若泄漏量超过2%,则测试结果无效,需检查系统密封性(比如接头、阀件的泄漏)。

数据记录需规范:每5分钟记录一次参数(温度、压力、功率、流量),连续记录3次稳定数据(变化≤1%),取平均值作为结果。若某组数据与平均值偏差超过2%,需重新测试该工况——比如某次功率测量值为25.5kW,平均值为25kW,偏差2%,需再次测量确认。

第三方检测的资质要求:公正性保障

为确保结果公正,企业需选择“具备CMA或CNAS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CMA(中国计量认证)是国内市场的准入要求,范围需覆盖“制冷压缩机能效测试”;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则适用于出口产品,可与国际实验室(如ILAC-MRA成员)互认。

检测人员需具备“制冷空调专业背景”,并通过“能效测试技术培训”(如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的培训),熟悉标准与测试流程。测试过程需有2名以上人员在场,避免操作失误。

测试报告需包含“标准依据”“测试工况”“测量设备”“原始数据”“能效结果”及“结论”,并加盖CMA或CNAS章。比如报告中需明确“依据GB 19577-2015测试,该压缩机COP为3.8,达到1级能效要求”,确保结果可追溯。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6-0036-667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6-0036-667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