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微析 | 仪器设备 | 院所资质 |
品质可靠,实力过硬
服务质量有保障
24小时咨询电话:156-0036-6678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在第三方挤出机能效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时间:2025-07-23 来源:微析研究院 点击:0

挤出机是塑料、橡胶、建材等行业的核心加工设备,其能耗占企业总能耗的50%~70%,直接影响生产成本与低碳竞争力。第三方能效评估作为客观衡量挤出机能耗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帮助企业发现节能潜力、验证节能改造效果,但评估过程中需解决标准不统一、数据失真、工况不符等问题。本文聚焦第三方挤出机能效评估的关键环节,拆解需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提升评估准确性与可信度提供实操参考。

评估标准的选择与一致性验证

能效评估的第一步是明确“参照系”,即选择适用的标准。目前挤出机能效标准分为国标(如GB 30251-2013《塑料挤出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行标(如JB/T 13091-2017《橡胶挤出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及企业自定义标准(部分头部企业会基于生产需求制定更严格的内部指标)。第三方需先梳理被评估设备的类型(如单螺杆、双螺杆)、应用领域(如管材、薄膜),匹配对应的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

需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可能因产品特殊性(如加工高粘度物料)提出“定制化标准”需求,此时第三方需验证该标准的合理性——比如对比同行业类似工艺的能耗水平,或通过理论计算(如单位产量能耗=总能耗/产量)确认其可行性,避免因标准偏差导致评估结果失去参考价值。例如某特种塑料企业要求以“单位重量产品电耗≤0.35kWh/kg”为标准,第三方需先调研同类高粘度物料挤出机的平均能耗(约0.4kWh/kg),再结合企业设备的工艺优化空间,确认该标准是否合理。

此外,标准的“时效性”也需关注——若旧版标准已被修订(如GB 30251在2023年进行了局部调整),第三方需采用最新版本,避免用过时标准判定设备能效等级。

基础能耗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

数据是能效评估的核心,若基础数据失真,评估结果将完全失效。第三方需重点验证三类数据:一是设备的运行参数(如螺杆转速、机筒温度、挤出量),二是能耗数据(如电耗、热耗,若使用燃气加热需统计燃气量),三是生产数据(如产量、合格品率)。

对于能耗数据,优先选择“实时监测”而非企业提供的“历史报表”——可通过在挤出机主电路安装经计量认证的智能功率计,或接入企业的能源管理系统(EMS),采集连续24~72小时的能耗曲线。若企业无法提供实时数据,第三方需核对历史数据的一致性:比如对比生产日志中的产量与能耗记录,若某时段产量翻倍但能耗仅增加10%,则需询问企业是否存在“错峰用电”或“数据录入错误”等情况。

运行参数的验证需结合工艺逻辑:比如某PE管材挤出机的机筒温度设定为180℃,但实际监测到出口物料温度仅160℃,说明加热系统存在热损失(如保温层破损),此时需调整数据或要求企业修复设备后重新测试。此外,生产数据中的“合格品率”也需关注——若合格品率仅80%,则单位合格产品的能耗需按“总能耗/(产量×合格率)”计算,避免因废品率高导致能效评估虚高。

测试工况的规范性与实际生产匹配度

挤出机的能效与工况强相关——空载、轻载、满载的能耗差异可达30%以上。第三方需确保测试工况与企业实际生产工况一致,避免“实验室式测试”与“实际生产”脱节。

首先,测试需在“稳定生产状态”下进行:即挤出机连续运行1小时以上,螺杆转速、机筒温度、挤出量均稳定(波动幅度≤5%)。例如某企业为了“美化”能效数据,在测试时临时提高挤出量(超过设备额定产能的110%),导致电机过载、能耗骤增,第三方需及时制止并要求恢复正常工况。

其次,负载率需符合实际:多数挤出机的实际负载率在60%~85%之间(因需预留调整空间),若测试时负载率仅30%,则评估结果无法反映设备的真实能效水平。第三方需要求企业在“常用负载率”下测试,或通过“负载率修正公式”(如能效值=测试能效×(实际负载率/测试负载率)^0.8)调整结果,但需在报告中明确说明修正依据。

此外,测试仪器的校准也需规范:功率计、温度计、流量计等仪器需在计量有效期内,且测试前需进行零点校准。例如某第三方因未校准功率计,导致能耗数据低估15%,最终被企业质疑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设备状态对能效评估的影响

挤出机的磨损、维护状况直接影响能效——比如螺杆螺棱磨损10%,会导致物料塑化不均,需提高机筒温度或螺杆转速,能耗增加10%~15%;加热圈的保温层破损,热损失会增加20%以上。第三方需在评估前检查设备的状态,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评估结果偏差。

具体检查内容包括:1、螺杆与机筒的间隙:通过测量螺杆的外径与机筒的内径,计算间隙(新设备间隙约0.1~0.2mm,磨损后可达到0.5mm以上);2、加热系统:检查加热圈的保温层是否完整,加热元件是否老化(如电阻丝氧化导致功率下降);3、传动系统:检查电机与减速机的联轴器是否松动,轴承是否磨损(松动会导致传动效率下降5%~8%);4、冷却系统:检查冷却水的温度与流量(若冷却水温度过高,会导致机筒温度难以控制,增加能耗)。

例如某橡胶挤出机企业的设备,因加热圈保温层破损,导致机筒表面温度高达80℃(正常应为40℃以下),第三方评估时通过红外测温仪检测到这一问题,将热损失计入能耗,最终评估结果比企业预期低18%,促使企业进行了保温层改造。

能效评估的边界条件界定

边界条件是指评估的“范围”——是单台挤出机的能效,还是包括上料系统、冷却系统、切粒系统的“生产线能效”?不同的边界会导致结果差异显著(比如上料系统的能耗占生产线的5%~10%)。第三方需在评估前与企业明确边界条件,避免后期争议。

若评估单台挤出机,边界应为“挤出机主机的能耗”(包括电机、加热圈的能耗),不包含上料、冷却等辅助设备;若评估生产线能效,则需包含所有直接参与生产的设备(如上料机、冷却水循环泵、切粒机)。例如某塑料薄膜企业要求评估“挤出生产线能效”,第三方需统计从原料上料到成品收卷的所有设备能耗,而非仅挤出机主机。

此外,能耗的“计算周期”也需明确:是按“小时”计算(如kWh/h),还是按“单位产品”计算(如kWh/kg)?后者更能反映实际生产效率,因此更常用。但需注意,单位产品能耗的计算需基于“合格产品”,而非“总产量”——若废品率高,需调整计算方式(如单位合格产品能耗=总能耗/(总产量×合格率))。

评估团队的专业能力要求

第三方能效评估的准确性依赖团队的专业能力,需同时具备“挤出机工艺知识”与“能效评估经验”。

首先,团队需了解挤出机的工作原理:比如单螺杆挤出机的“固体输送段、熔融段、均化段”的能耗分布(均化段能耗占比约40%),双螺杆挤出机的“啮合型与非啮合型”的能耗差异(啮合型的混合效率高,能耗低5%~10%)。若评估人员不懂工艺,可能会误将“物料粘度高导致的能耗增加”判定为“设备能效低”,导致评估结果错误。

其次,团队需熟悉能效测试标准与方法:比如GB/T 26270-2010《工业设备能效测试方法 通用要求》中关于“测试工况”“数据采集”的规定,以及GB 30251中关于“能效等级判定”的公式(如能效指数=实测单位产量能耗/基准单位产量能耗×100%)。

此外,团队需有“问题排查能力”:比如当能耗数据异常时,能快速定位原因(是设备磨损、工艺调整还是数据错误)。例如某第三方团队在评估某挤出机时,发现单位产品能耗比同类设备高30%,通过检查螺杆间隙(达0.6mm)和加热圈保温层(破损面积达20%),最终确认是设备状态导致的能耗增加,而非能效水平低。

评估报告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

评估报告是第三方工作的最终输出,需做到“透明、可解释”,让企业能理解每一个数据的来源与计算过程,避免“黑箱操作”。

报告需包含以下内容:1、评估背景与目的(如验证节能改造效果、申请能效认证);2、评估标准与依据(如采用GB 30251-2013);3、测试工况与边界条件(如负载率75%、评估单台挤出机);4、数据来源与采集方法(如智能功率计监测、连续测试24小时);5、计算过程与公式(如单位产品能耗=总能耗/合格产量);6、结果分析(如能效等级为2级,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7、问题与建议(如螺杆磨损需更换、保温层需修复)。

例如某第三方的报告中,详细列出了“2023年10月15日8:00~10月16日8:00的能耗曲线”“螺杆间隙测量记录”“加热圈保温层检测照片”,企业能清晰看到评估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信任结果的准确性。反之,若报告仅给出“能效等级为3级”的结论,没有任何数据支撑,企业可能会质疑评估的公正性。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6-0036-667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6-0036-667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