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追踪支架作为光伏系统的核心支撑结构,长期暴露在户外复杂环境中,需承受风载荷、运输颠簸、地震波等振动与冲击作用。振动与冲击测试是验证其结构可靠性、确保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GB/T 2423等国家标准及行业实践,详细拆解太阳能追踪支架振动与冲击测试的具体操作步骤与流程,覆盖从准备到执行、数据处理的全链条细节,为测试人员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测试前需先确认样品状态:需为量产阶段的完整样机,所有部件(驱动电机、连杆、紧固件)安装齐全,并用等效重量的光伏板模拟负载(通常为实际光伏板重量的1.1倍,模拟积雪等附加载荷)。同时检查样品表面是否有划痕、变形等初始缺陷,拍照留存作为 baseline。
接下来是设备校准:振动台、冲击台需通过计量机构的年度校准,校准报告需在有效期内;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或电容式)需用标准加速度源校准,确保灵敏度误差≤±2%;力传感器需验证量程覆盖测试最大冲击力(如冲击测试最大力为10kN,传感器量程需选20kN)。
测试方案需提前审核:方案需明确测试标准(如振动用GB/T 2423.10-201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振动(正弦)》,冲击用GB/T 2423.6-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b和导则:碰撞》)、测试方向(X轴为支架前后向,Y轴为左右向,Z轴为垂直向)、振动波形(户外环境优先选随机振动,频率范围5-200Hz)、冲击脉冲(运输场景选半正弦,地震场景选梯形)及具体参数(如随机振动总均方根加速度1.5g,持续2小时/轴;冲击加速度10g,持续11ms)。方案需经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避免参数遗漏。
最后是环境准备:测试实验室需控制温度20±5℃、湿度45%-75%,避免温度过高导致铝合金支架热膨胀,或湿度太大引发金属部件锈蚀,影响测试准确性。
振动测试的样品固定与参数设定
样品固定需模拟实际安装场景:立柱底部用地脚螺栓(与实际工程一致,如M16高强度螺栓)固定在振动台的工装板上,工装板需采用≥16mm厚的Q235钢板,确保刚度足够(工装板自身振动幅值≤样品振动幅值的10%)。固定螺栓需按产品说明书扭矩拧紧(如M16螺栓扭矩200N·m),并用扭力扳手复检,防止测试中松动。
传感器安装需选关键测点:在立柱底部(测基础振动传递效率)、主梁中部(测结构共振频率)、驱动电机外壳(测运动部件振动响应)、光伏板模拟负载中心(测负载振动传递)各贴1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与样品表面需紧密贴合(用瞬干胶或磁性底座固定),接线需用胶带固定,避免振动中松动。
参数设定需逐轴执行:打开振动台控制系统,先选择测试标准(如GB/T 2423.10),再输入振动波形(随机振动)、频率范围(5-200Hz)、加速度功率谱密度(PSD)曲线(5-10Hz为0.04g²/Hz,10-50Hz线性下降至0.01g²/Hz,50-200Hz保持0.01g²/Hz)、总持续时间(2小时/轴)。设定完成后,先进行10分钟低幅值预振动(加速度为设定值的50%),检查样品固定情况及传感器信号(信号噪声≤5mV),确认无误后再正式启动。
振动测试的运行与实时监控
正式运行后,需实时监控三项指标:一是振动台输出参数,通过控制系统界面查看当前加速度、频率是否符合设定值(误差≤±5%);二是传感器响应数据,用动态信号分析仪实时显示各测点的时域波形(无削波、无异常尖峰)和频域谱图(共振频率需与设计值一致,如主梁共振频率≥30Hz);三是样品状态,每隔30分钟现场检查一次,看是否有螺丝松动(用扭力扳手复检)、部件变形(用直尺量主梁挠度,≤L/200,L为主梁长度)、油漆脱落(面积≤1cm²)。
若出现异常,需立即停机处置:如传感器信号突然消失,需检查接线是否松动或传感器损坏,更换传感器后重新进行该轴测试;如样品螺丝松动,拧紧后需重新预振动10分钟,确认无问题后继续;如振动台温度超过80℃(电机温度),需停机冷却30分钟,避免设备损坏。
测试过程中需每30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包括当前轴别、测试时间、各测点加速度最大值、样品状态描述,记录需手写在《振动测试记录表》上,不得事后补填。
冲击测试的特殊配置与执行
冲击测试需更换设备为冲击台,首先调整工装:冲击台工装板需更厚(≥20mm钢板),并在工装板与样品之间垫10mm厚的橡胶垫(模拟运输中的缓冲)。样品固定方式与振动测试一致,但螺栓扭矩需增加10%(如M16螺栓扭矩220N·m),防止冲击时样品移位。
参数设定需匹配冲击类型:如运输冲击选半正弦脉冲,输入加速度幅值10g、脉冲持续时间11ms、冲击次数3次/轴(正方向1次、负方向1次、垂直方向1次);如地震冲击选梯形脉冲,加速度幅值5g、持续时间20ms、冲击次数2次/轴。设定后需进行试冲击:用2g小幅值冲击一次,检查冲击脉冲波形(半正弦波上升时间≤1ms,下降时间≤脉冲持续时间的10%),确认波形符合标准后再正式冲击。
正式冲击时,每完成一次冲击需立即检查样品:看是否有裂缝(用放大镜检查焊接处、转角处)、部件脱落(如电机罩、限位开关)、功能异常(如驱动电机无法启动)。若某一次冲击后样品出现裂缝,需停止该轴测试,记录裂缝位置(如主梁与立柱焊接处)、长度(如5mm)、深度(如穿透性),并拍照留存。
测试过程中的异常处置流程
设备故障处置:若振动台无法达到设定加速度,需检查功放输出功率(是否达到额定值的90%)、偏心轮磨损情况(磨损量≤0.5mm)、冷却系统(风扇是否转动);若冲击台脉冲波形失真,需调整气液阻尼系统压力(如半正弦脉冲需压力0.6MPa)。
样品异常处置:若样品出现变形(如立柱弯曲度≥2mm),需测量变形量,与设计允许值(如≤1mm)对比,若超过则判定测试不合格,分析原因(如立柱壁厚不足3mm);若样品功能异常(如追踪系统角度误差≥1°),需检查驱动电机编码器是否松动、连杆关节是否卡顿。
数据异常处置:若传感器响应值突然增大(如超过设定值20%),需检查样品是否松动(如螺栓扭矩下降至150N·m)、传感器是否移位(如从主梁中部滑到边缘);若数据波动过大(标准差≥0.1g),需重新校准传感器,确认无误后重新测试。
所有异常需记录在《测试异常报告》中,内容包括异常时间、现象描述、处置措施、结果判定,由测试员和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作为后续改进的依据。
数据采集与原始记录规范
数据采集需用专业设备:动态信号分析仪采样频率需≥测试频率上限的5倍(如200Hz振动测试,采样频率≥1000Hz),确保捕获高频振动信号;数据格式需保存为CSV(可编辑)和TDMS(原始格式),避免数据丢失。
原始记录需包含七项内容:1、样品信息(型号、批次、编号、生产厂家);2、设备信息(振动台/冲击台型号、传感器编号、校准日期);3、测试参数(标准编号、方向、波形、加速度、持续时间);4、实时数据(每30分钟的各测点加速度值);5、异常记录(时间、现象、处置);6、样品状态(测试前后外观、功能、尺寸);7、人员签字(测试员、复核员)。
记录需真实准确:手写记录需用黑色签字笔,不得涂改;电子记录需加密存储,修改需留痕(如标注“2024-05-20 14:30 修改参数:将持续时间从2小时改为1.5小时,原因:样品松动重新测试”)。数据备份需存放在两个不同存储设备(硬盘+U盘),并标注“太阳能追踪支架振动冲击测试数据-20240520-样品编号001”。
测试后样品的检查与验证
外观检查: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样品表面,看是否有新的变形(如主梁挠度增加1mm)、裂缝(如焊接处出现3mm裂纹)、油漆脱落(面积≥2cm²),若有需拍照记录位置和尺寸。
功能验证:启动追踪系统,测试其角度调整能力——从0°转到90°,再转回0°,重复3次,检查角度误差(≤0.5°)、响应时间(≤10s)、限位开关是否触发(如转到90°时自动停止)。驱动电机需运行30分钟,检查温度(≤70℃)、噪声(≤60dB)是否符合要求。
结构强度检查:用拉力计测试连杆的抗拉强度(如设计值为5kN,测试值需≥5kN);用扭力扳手测试螺栓残余扭矩(如初始扭矩200N·m,测试后需≥180N·m);用激光测距仪测试立柱垂直度(≤1/1000,如立柱高度3m,垂直度误差≤3mm)。
尺寸检查:用卡尺测量主梁截面尺寸(如设计值为100mm×50mm×3mm,测试后需≥99mm×49mm×2.9mm)、连杆长度(误差≤±1mm),确保没有因振动冲击导致的尺寸变化。
若所有检查项均符合产品标准和测试方案要求,则判定测试合格;若有一项不符合,需分析原因(如裂缝是因焊接缺陷,变形是因材料强度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焊接厚度、更换更高强度的铝合金材料),改进后重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