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搬运、装配等高频作业场景中,结构与关键部件易受振动与冲击影响——小到精度漂移、部件磨损,大到整机故障、安全事故。振动与冲击测试作为验证机器人可靠性的核心环节,需通过量化关键指标还原实际工况下的力学响应。本文聚焦测试中的核心指标,拆解其定义、测试逻辑与工程意义,为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优化与质量管控提供参考。
振动频率范围与谱型
振动频率范围需覆盖机器人全工作周期的频率区间。例如SCARA机器人的手臂摆动频率约1-5Hz,关节电机的电磁振动频率可达数百Hz,若测试范围窄于该区间,会漏掉高频振动对电机绝缘层的疲劳影响。通常测试范围需扩展至关键部件固有频率的1.5倍,确保覆盖潜在共振点。
谱型选择需匹配实际激励类型。随机振动谱型贴合生产中的复杂振动(如流水线机械振动、物料不规则冲击),其功率谱密度(PSD)需与现场实测数据一致;正弦扫频用于定位共振频率,通过缓慢提升频率观察振动幅值突变点,是识别结构“软肋”的关键手段;正弦定频则用于验证部件在特定频率下的耐久性,如电机持续运转时的电磁振动。
振动加速度幅值
加速度幅值是衡量振动强度的核心,分为峰值加速度与均方根加速度(RMS)。峰值加速度反映冲击性振动的强度——如机器人抓取重物急起急停时,峰值可能达10g(重力加速度),若超过部件耐受极限,会导致螺栓松动、传感器移位。RMS加速度则衡量持续振动的能量,如长时间流水线作业中,RMS超过2g会加速减速器齿轮疲劳。
不同部位的加速度限值差异显著。末端执行器因需保证精度,加速度通常控制在0.5g以内(如精密装配机器人);本体结构需承受更大载荷,限值可达5g;而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加速度需结合设计寿命调整——例如伺服电机轴承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需≤0.5mm/s,否则寿命会缩短至设计值的1/3。
冲击脉冲波形与峰值
冲击测试的核心是模拟实际冲击的“波形”与“峰值”。半正弦波形对应“软碰撞”(如工件落托盘),方波对应“硬冲击”(如急停机械限位),锯齿波对应线性加速冲击(如传送带突然启动)。波形匹配度直接影响测试有效性——若用方波模拟软碰撞,会高估冲击对结构的破坏。
冲击峰值加速度是关键指标。工业机器人本体需承受至少20g的半正弦冲击,末端力传感器需耐受50g以上冲击,否则会导致传感器零点漂移或损坏。测试时需通过调整冲击台的气压、行程控制峰值,确保与现场冲击数据的偏差≤10%。
振动持续时间与循环次数
持续时间需模拟“等效寿命”。例如机器人每天运行8小时,测试时可通过提升加速度幅值,将1000小时实际工作等效为100小时测试(加速寿命试验),确保覆盖长期振动的疲劳效应。随机振动的持续时间通常设置为30-60分钟/轴,正弦扫频则需完成至少1000次循环(对应机器人动作循环次数)。
循环次数需对应实际动作频率。例如某六轴机器人每完成一次焊接动作需10秒,包含3次关节摆动,测试时需完成1000次扫频循环,验证关节减速器的疲劳寿命——若循环次数不足,无法发现齿轮啮合处的微裂纹。
共振频率与阻尼比
共振频率是结构的“危险频率”——当外界激励与固有频率重合时,振动幅值会急剧放大。例如某六轴机器人的大臂固有频率为15Hz,若生产线传送带振动频率恰好为15Hz,会导致大臂振幅达正常情况的5倍,加速臂杆疲劳断裂。测试时通过正弦扫频找到共振点,需将其与现场激励频率错开至少20%。
阻尼比反映结构对振动的衰减能力。关节处的橡胶减震垫可将阻尼比从0.01提升至0.1,使共振振幅降低90%。测试时通过扫频曲线计算阻尼比:共振峰的半功率带宽越宽,阻尼比越大。一般工业机器人的阻尼比需≥0.05,否则需增加减震结构。
关键部件的响应特性
电机需测试轴承处的振动。伺服电机轴承的振动有效值需≤0.5mm/s,若超过该值,会导致滚珠磨损,电机寿命缩短。测试时需在电机前端盖、后端盖各贴1个加速度传感器,监测径向振动。
减速器需关注啮合频率。行星减速器的啮合频率为“电机转速×齿数”,若测试中发现啮合频率处振动幅值异常升高(如超过正常值2倍),说明齿轮存在磨损或安装误差。例如某减速器的啮合频率为600Hz,若该频率处的加速度幅值达1g,需拆解检查齿轮齿面。
传感器需测试振动对精度的影响。光电编码器的振动限值为0.3g(RMS),若超过该值,会导致脉冲计数错误,定位误差从0.02mm扩大至0.1mm。测试时需将编码器安装在振动台上,模拟机器人运行时的振动,同时监测其输出脉冲的稳定性。
台面均匀性与安装误差控制
振动测试台的台面均匀性需≤±5%。若台面某区域的振动加速度比其他区域高10%,会导致机器人一侧部件承受更大载荷,测试结果偏离实际工况。测试前需用加速度传感器扫描台面,确保各点加速度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机器人安装需与现场一致。落地安装的机器人需固定在刚性底座上,底座水平度误差≤0.1mm/m,否则会产生“倾斜振动”,导致关节负载不均。安装螺栓的预紧力需符合设计要求(如M12螺栓预紧力≥150N·m),若预紧力不足,会导致螺栓在振动中松动,产生“敲击振动”。
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度
采样率需满足Nyquist定理。测试频率范围为0-1000Hz时,采样率需≥2000Hz,否则会导致高频信号混叠,无法准确捕捉电机电磁振动。加速度传感器的精度等级需≥0.1级,误差≤0.5%,确保加速度幅值计算准确。
数据分析需用专业工具。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用于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谱,识别主要振动频率;冲击响应谱(SRS)用于分析冲击对结构的影响,找到最危险的冲击频率点。例如某机器人的SRS曲线在50Hz处出现峰值,说明该频率的冲击对结构破坏最大,需优化该频率的减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