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机是钣金加工中实现金属板材塑性变形的核心设备,其机架焊缝、刀模连接区、液压缸缸体等部位长期受交变应力、摩擦或高压作用,易滋生裂纹、未熔合等隐性缺陷,若未及时排查可能引发设备停机甚至安全事故。超声波检测因具备无损、穿透深、对线性缺陷敏感等特性,成为折弯机缺陷检测的主流技术。本文结合一线实操经验,系统拆解超声波检测的操作流程与关键注意事项,为检测人员提供可落地的执行指南。
折弯机超声波检测的基础认知
超声波检测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高频声波(2-10MHz)在金属中的传播特性:当声波遇到缺陷(如裂纹、气孔)时会发生反射,反射信号被探头接收后转化为电脉冲,通过仪器屏幕的波形形态、波高、位置等参数,可精准定位缺陷的深度、大小与性质。相较于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无需辐射防护,更适合折弯机的现场在线检测。
折弯机的缺陷高发区需重点关注三类部位:一是机架与工作台的连接焊缝(受折弯力的直接传递,易出现未熔合或裂纹);二是上刀模与滑块的螺栓连接孔(长期受预紧力与交变应力,易产生疲劳裂纹);三是液压缸缸体内壁(受液压油腐蚀与活塞摩擦,易形成凹坑或线性裂纹)。这些部位的缺陷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机架变形、刀模脱落或液压缸泄漏等严重故障。
需注意的是,折弯机主材多为Q235或Q345低合金钢,声波在这类材料中的纵波速度约为5900m/s,检测前需确认材料牌号——若误将不锈钢的声速(5790m/s)代入计算,会导致缺陷深度定位误差超过2%,影响判定准确性。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设备校准是检测的前提。需用标准试块(如CSK-ⅠA用于直探头校准,CSK-ⅡA用于斜探头校准)调整探头参数:直探头需校准“零点”(声波在探头内部的传播时间)与“灵敏度”(将试块上Φ2mm平底孔的反射波调至80%满屏);斜探头需校准“前沿距离”(探头前端至声束入射点的距离)与“折射角”(通过试块上不同深度的孔确认角度误差≤1°)。未校准的探头会导致缺陷位置与深度判定错误。
工件表面预处理直接影响耦合效果。需用钢丝刷或角磨机去除检测部位的油污、锈蚀、焊渣或油漆——若表面有氧化皮,需打磨至Ra6.3μm的光洁度(用手触摸无明显颗粒感);对于焊缝的咬边或焊瘤,需打磨平整,避免探头与工件间存在空气间隙(空气的声阻抗远低于金属,会导致声波全反射,无法进入工件内部)。
耦合剂选择需兼顾黏度与稳定性。常用工业机油(黏度40#)或专用超声波耦合剂,避免用水(易蒸发)或柴油(腐蚀工件)。耦合剂的涂抹量以“形成均匀薄层”为宜——过多会导致声波衰减增大,过少则耦合不良。冬季低温环境下,可将机油预热至20℃左右,避免因黏度增大影响探头移动。
检测人员需具备对应资质。需持有无损检测(UT)Ⅱ级及以上证书,且熟悉折弯机的结构与焊接工艺——例如,机架焊缝若采用埋弧焊,需重点关注“未熔合”缺陷(埋弧焊的熔深大,但易因焊速过快导致熔合不良);若采用手工电弧焊,则需关注“气孔”或“夹渣”(手工焊的熔池保护较差)。
超声波检测的操作步骤拆解
探头选择需匹配检测部位。机架焊缝(平面对接)用45°或60°斜探头(频率2.5MHz,晶片尺寸13×13mm),可检测焊缝内部的横向裂纹;刀模连接孔(曲面)用小直径直探头(Φ10mm,频率5MHz),便于贴合孔的端面;液压缸缸体(厚壁管)用双晶直探头(频率2.5MHz,晶片尺寸10×16mm),可减小近场盲区(约1mm),检测内壁0.5mm以上的浅缺陷。
耦合剂涂抹需均匀。将耦合剂挤在检测部位,用手指轻轻摊开成薄层(厚度≤0.2mm);对于曲面部位,可将耦合剂涂在探头上,再轻轻按压在工件表面,确保探头与工件完全贴合——若探头边缘有气泡,需重新涂抹,避免气泡阻挡声波传播。
扫查操作需规范。扫查速度控制在≤150mm/s(过快会错过缺陷信号),相邻扫查带的重叠宽度≥探头宽度的10%(如探头宽20mm,重叠≥2mm),避免漏检。焊缝检测采用“锯齿形扫查”:探头沿焊缝方向移动,同时左右摆动10°-15°,覆盖焊缝及两侧20mm的热影响区;疑似裂纹区域需用“交叉扫查”(垂直于焊缝方向再扫查一次),确认缺陷的连续性。
信号判读需区分缺陷波与杂波。缺陷波的特征是“尖锐、清晰、连续”——例如,裂纹的反射波是多峰,波高随探头移动逐渐变化;杂波(如表面粗糙度或结构反射)则是“杂乱、无规律、瞬间消失”。当发现缺陷波时,需用“幅度法”判定缺陷大小:将探头固定在缺陷位置,调整仪器增益使波高达到80%满屏,记录此时的增益值,与校准灵敏度对比,可估算缺陷的当量尺寸(如Φ2mm平底孔的当量)。
折弯机关键部位的检测要点
机架焊缝检测:重点关注焊缝根部的未熔合与热影响区的裂纹。用60°斜探头沿焊缝方向扫查,探头前沿距焊缝边缘5mm,扫查范围覆盖焊缝两侧30mm区域。若发现缺陷波,需用45°探头验证——未熔合的反射波通常是“单峰、波高稳定”,而裂纹的反射波是“多峰、波高渐变”。
刀模连接孔检测:上刀模与滑块的连接孔周围易产生疲劳裂纹(沿孔的径向扩展)。用Φ14mm直探头(频率5MHz)沿孔的圆周方向扫查,探头指向孔中心(确保声波垂直入射裂纹面)。若发现缺陷波,需测量波高与深度——裂纹深度超过孔壁厚度的10%(如孔壁厚10mm,裂纹深≥1mm)需停机维修。
液压缸缸体检测:缸体内壁易因液压油腐蚀产生裂纹或凹坑。用双晶直探头沿缸体轴向与周向扫查,轴向扫查间距20mm,周向扫查覆盖整个圆周。检测时需注意,缸体的壁厚通常10-20mm,双晶探头的近场盲区小,可有效检测内壁0.5mm以上的缺陷——若缺陷波高超过满屏的50%,需用磁粉检测辅助确认(磁粉对表面裂纹更敏感)。
检测中的注意事项
规避电磁干扰。超声波检测仪对电磁信号敏感,检测时需远离电焊机、变频器等设备(距离≥5m),否则仪器屏幕会出现“杂波瀑布”,无法判读有效信号。若现场无法远离,需使用屏蔽线连接探头与仪器(屏蔽线可减少电磁辐射的影响)。
控制探头压力。扫查时探头的压力以“贴合紧密但移动顺畅”为宜——压力过大会压坏探头晶片(尤其是双晶探头),压力过小则耦合不良。可通过“试扫查”调整:将探头放在校准试块上,移动时若波形稳定,说明压力合适。
区分结构反射与缺陷波。折弯机的螺栓孔、倒角等结构会产生反射波,需与缺陷波区分:结构反射波的位置固定(如螺栓孔的反射波始终在“深度5mm”处),而缺陷波的位置随探头移动变化;结构反射波的波高稳定,而缺陷波的波高随探头角度改变。
及时清理探头。扫查过程中,探头表面会粘附上金属屑或油污,需每隔10分钟用棉布擦拭一次——若探头表面有划痕,需更换探头(划痕会导致声波散射,降低检测灵敏度)。
检测后的结果记录与处理
检测结果需详细记录。内容包括:设备编号、检测部位(如“左机架与工作台连接焊缝”)、探头参数(如“45°斜探头,2.5MHz,13×13mm”)、耦合剂类型(如“40#机油”)、校准试块(如“CSK-ⅡA”)、缺陷位置(用草图标注,如“焊缝距左端150mm处”)、缺陷深度(如“8mm”)、波高百分比(如“60%”)、检测人员与日期。记录需用钢笔填写,不得涂改——若需修改,需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日期。
缺陷判定需依据标准。根据《GB/T 11345-2013 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机架焊缝的裂纹缺陷长度超过焊缝长度的10%(如焊缝长1000mm,裂纹长≥100mm)或深度超过壁厚的15%(如壁厚10mm,裂纹深≥1.5mm),判定为不合格;刀模连接孔的裂纹深度超过孔壁厚度的10%,判定为不合格;液压缸缸体的缺陷深度超过壁厚的5%,判定为不合格。
维修后需重新检测。缺陷清除(如用碳弧气刨去除裂纹)并重新焊接后,需用原探头与参数再次检测——若缺陷波消失,说明维修合格;若仍有缺陷波,需扩大清除范围,直至缺陷完全消除。重新检测的结果需与原记录对比,确保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