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是通过模拟实际工况,发现并改进打印机可靠性问题,提升其性能与稳定性的试验过程,涵盖目的、原理、设备等多方面内容。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目的
目的是找出3D打印机设计制造中的可靠性缺陷,通过试验改进提高其平均无故障时间,保障实际应用中稳定工作,满足用户对打印质量和设备寿命的要求。
目的还在于优化3D打印机的打印精度、速度等性能参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验证改进措施有效性,为产品持续优化提供依据。
通过该试验可确保3D打印机在不同工作环境下都能正常运行,提升产品整体可靠性水平。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原理
可靠性增长试验基于故障分析与改进迭代原理,模拟实际打印任务和环境应力激发故障,对故障分析后进行改进,再重复试验。
利用统计分析追踪可靠性增长情况,建立可靠性模型预测表现并修正,逐步降低故障发生率,实现可靠性提升。
其原理通过不断循环试验与改进,利用科学方法推动3D打印机可靠性逐步提高。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所需设备
需3D打印机作为试验对象,还需环境试验箱模拟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测试打印机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性。
配备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监测打印精度、电机电流等参数,以便准确记录数据分析。
还需专业故障诊断仪器检测内部元件机械结构故障,辅助故障分析定位。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条件
试验环境温度通常设为20℃-40℃,湿度控制在30%-70%,模拟常见室内使用环境。
打印任务要具代表性,包含不同复杂度、不同材料(如PLA、ABS)的打印任务,全面考验打印机性能。
试验时间根据可靠性目标设定,需多次循环试验暴露潜在故障,通常持续数天甚至数周。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步骤
第一步制定试验方案,明确环境条件、打印任务列表、数据采集要求等内容。
第二步设置设备,将3D打印机放置环境试验箱,连接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仪器。
第三步执行试验,依次进行打印任务,实时采集数据记录故障,第四步对故障分析拆解检测确定原因。
第五步针对原因改进设计工艺,第六步重复试验直至可靠性达预期或满足标准。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参考标准
GB/T 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规定低温环境试验要求。
GB/T 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明确高温环境试验内容。
GB/T 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对3D打印机安全提出要求。
ISO 2768-1:2010《一般公差 第1部分: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对3D打印精度有参考意义。
ASTM D638-14《塑料拉伸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可用于测试3D打印塑料材料性能。
ASTM D256-10《塑料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评估打印材料冲击性能。
GB/T 18314-2009《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对涉及测绘模型打印有参考价值。
GB/T 35255-2017《增材制造 术语》规范3D打印相关术语。
JB/T 9192-1999《快速原型制造设备 术语》针对快速原型制造设备术语规定。
ISO/ASTM 52900:2015《增材制造 术语》为国际通用增材制造术语标准,可供参考。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注意事项
试验要严格按设定条件操作,保证环境、打印任务等一致性,避免试验结果偏差。
确保数据采集设备准确稳定,实时准确记录参数,以便后续分析。
改进措施实施后要充分验证效果,再次试验保证条件一致,防止引入新问题。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结果评估
通过统计故障次数、间隔时间等指标评估,故障少、间隔长则可靠性高。
评估打印质量指标,如精度、表面粗糙度等,符合预期则可靠性增长效果好。
对比试验前后性能参数变化,参数稳定符合标准则表明可靠性提升。
3D打印机可靠性增长试验应用场景
生产厂家新产品研发阶段,通过试验优化设计,确保上市产品可靠性。
在3D打印设备质量控制环节,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筛选可靠性达标产品。
科研领域利用试验研究影响打印机可靠性关键因素,为技术改进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