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是针对含抗生素样品开展的微生物指标检测工作,旨在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通过特定方法测定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遵循相关标准规范进行。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目的
目的之一是确保抗生素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符合既定标准,避免因微生物超标致使产品失效,威胁人体健康。其二是明确产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为评估产品安全性提供依据。再者,可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助力优化生产工艺。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
常用平板计数法,将样品稀释后涂布于适宜培养基平板,培养后计数菌落数以确定细菌数量。薄膜过滤法适用于抗生素中微生物数量少或抗生素具抑菌性的情况,通过过滤样品使微生物截留在滤膜上,再转移滤膜至培养基培养计数。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采用平板涂布法,使用特定霉菌酵母菌培养基培养计数。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分类
按检测对象分,有原料中抗生素的微生物限度检测和制剂中抗生素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按检测微生物类型分,包含细菌限度检测、霉菌和酵母菌限度检测。按检测方式分,存在直接法检测和经过前处理的间接法检测等。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范围
范围涵盖各类抗生素原料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原料药。也包括各类含抗生素的制剂,像抗生素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还涉及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抗生素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测。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项目
主要项目有细菌数测定,确定样品中细菌的数量;霉菌和酵母菌数测定,明确其中霉菌和酵母菌的含量;还有控制菌检查,比如检查是否存在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特定控制菌。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一:《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
参考标准二:《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控制菌检查法。
参考标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7 微生物限度标准。
参考标准四:ISO 11133:2014 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和去除验证 病毒和支原体的检测方法。
参考标准五:USP <61>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微生物计数试验。
参考标准六:USP <62> Tests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特定微生物的检测。
参考标准七:EP 2.6.12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微生物计数试验。
参考标准八:EP 2.6.13 Tests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特定微生物的检测。
参考标准九:JP 一般试验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参考标准十: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注意事项
样品处理时要避免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可通过稀释、中和等方法消除抗生素的抑菌性。培养基的选择需适宜,不同微生物需不同培养基生长。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合规判定
合规判定首先是将检测得到的细菌数、霉菌酵母菌数等结果与《中国药典》等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度比较,数值在限度范围内则细菌数等项目合规。对于控制菌检查,未检出规定控制菌则控制菌检查合规,若检出则判定不合规。
抗生素微生物限度检测应用场景
制药企业对生产的抗生素产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确保出厂产品符合标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抗生素产品进行监督抽检,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科研机构在对抗生素研发改进时,需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来评估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