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保护测试是针对汽车与行人碰撞时对行人保护效果的评估测试,通过模拟多种碰撞场景,检验车辆相关部件对行人身体各部位的保护性能。
行人保护测试目的
行人保护测试的目的之一是确保汽车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最大程度减少行人受伤风险,保障行人的生命安全。其二是促使汽车制造商优化车辆设计,改进前保险杠、引擎盖等部件结构,提升对行人的保护能力。其三是通过测试结果推动汽车行业在行人保护技术上的进步,制定更严格合理的安全标准。
行人保护测试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假人进行碰撞测试,将模拟行人的假人放置在特定位置,让车辆以规定速度撞击假人。例如,以一定车速撞击假人的头部、腿部等部位,通过测量假人各部位的受力、位移等数据来评估保护情况。还会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碰撞过程,预先分析不同设计下的行人保护效果,辅助实际测试的开展。
行人保护测试分类
按碰撞部位可分为头部保护测试、腿部保护测试等。头部保护测试主要针对车辆前部与行人头部碰撞的情况,检测引擎盖前端、前风窗玻璃等部件对头部的缓冲作用。腿部保护测试则关注车辆前部与行人腿部碰撞时,前保险杠、发动机舱等对腿部的保护,防止腿部受到严重伤害。
行人保护测试范围
测试范围涵盖车辆的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引擎盖、翼子板等部件与行人碰撞的情况。同时也涉及不同车速下的碰撞场景,一般包括低速、中速等多种车速工况下的行人保护测试。还包括不同行人姿态下的碰撞情况,模拟行人正常行走、奔跑等不同状态下与车辆的碰撞。
行人保护测试项目
项目包括头部冲击测试,测量假人头部在碰撞时的加速度、接触力等参数。腿部碰撞测试,检测腿部受到的冲击力、弯曲程度等指标。此外还有身体其他部位的保护相关测试,比如对行人躯干等部位在碰撞中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评估车辆部件对这些部位的保护程度。
行人保护测试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如GB/T 30796-2014《汽车行人保护 装置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该标准规定了汽车行人保护装置的性能要求及相应的试验方法。
还有ECE R29法规,这是欧洲关于汽车行人保护的重要法规,对车辆行人保护的各个方面有详细规定。
ISO 19455-1:2017《道路车辆 行人保护 第1部分:汽车与行人碰撞的试验方法》,明确了行人碰撞试验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GB/T 24550-2009《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虽然主要针对乘员保护,但其中部分内容对行人保护测试有参考意义。
JASO M400:2015《汽车行人保护装置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是日本相关的行人保护测试标准。
SAE J2530-1:2014《道路车辆 行人保护 第1部分:试验方法》,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的行人保护试验方法标准。
GB/T 37300-2018《汽车间接碰撞安全要求》,其中涉及与行人相关的部分碰撞安全要求。
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同样对行人保护有一定关联参考。
UN R127法规,也对汽车行人保护有规定,是联合国相关的技术法规。
行人保护测试注意事项
测试时要确保假人的安装准确无误,保证假人各部位的位置符合测试要求,否则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其次,要严格控制测试车速,必须按照标准规定的车速进行碰撞,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另外,要定期对测试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仪器的精度,从而保障测试数据的可靠。
行人保护测试合规判定
合规判定首先依据相关标准中的性能指标要求,比如头部冲击测试中假人头部的加速度需满足标准规定的安全限值。腿部碰撞测试中腿部受到的冲击力等指标也要符合标准要求。如果各项测试数据都在标准规定的合格范围内,则判定该车辆的行人保护测试合规。
行人保护测试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包括汽车研发阶段,车企通过行人保护测试来优化新车设计,确保上市车辆符合安全标准。其次是车辆生产后的质量抽检,检测量产车辆是否持续满足行人保护的相关要求。此外,在汽车认证环节,行人保护测试是获得相关安全认证的必要项目,只有通过测试才能获得相应的认证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