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起重臂是传递动力、承担载荷的核心结构件,其疲劳失效会直接导致设备停机甚至安全事故。疲劳寿命测试作为评估起重臂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规范,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这些标准涵盖了材料性能、试验方法、载荷谱、焊缝评定等多个维度,为测试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技术依据。
基础设计与疲劳强度遵循GB/T 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
GB/T 3811-2008是起重机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也是挖掘机起重臂疲劳寿命设计与测试的重要依据。该标准的“疲劳强度设计”章节明确了疲劳设计的基本原则:需考虑构件在预期使用寿命内承受的循环载荷,采用疲劳极限法或损伤容限法进行设计。
对于疲劳极限法,标准规定需确定构件的疲劳极限(即材料在无限次循环下不发生失效的最大应力),并结合载荷循环次数计算许用应力。例如,起重臂常用的Q345B钢,其对称循环疲劳极限约为200MPa(当循环次数N≥10^7时),设计时需将计算应力控制在许用应力范围内。
在载荷组合方面,标准要求考虑动载荷系数(φ2),挖掘机起重臂的动载荷系数通常取1.2~1.5,需根据实际工况(如挖掘硬岩、重载提升)调整。测试时,加载的载荷值需包含动载荷的影响,确保与实际使用条件一致。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应力集中的影响,起重臂的变截面处、开孔处需进行应力分析,测试时需在这些部位布置应变片,监测应力变化,避免因应力集中导致的早期疲劳失效。
材料疲劳性能测试遵循GB/T 3075-2008《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力控制方法》
材料的疲劳性能是起重臂疲劳寿命的基础,需通过GB/T 3075-2008规定的方法测试。该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的轴向拉压疲劳试验,明确了试样制备、试验条件、数据处理的要求。
试样制备上,标准要求采用圆棒或平板试样,表面粗糙度需控制在Ra0.8μm以下,避免表面缺陷影响试验结果。例如,起重臂所用的高强度钢板,需加工成直径10mm、标距50mm的圆棒试样,确保试样与母材性能一致。
试验条件方面,标准规定加载频率应在1~100Hz之间,避免因频率过高导致试样发热。对于挖掘机起重臂材料,通常采用20~50Hz的频率,模拟实际工况的载荷循环速度。
数据处理时,需采用“升降法”或“成组法”计算疲劳极限。升降法适用于测定疲劳极限(N≥10^7),而成组法则用于测定不同循环次数下的疲劳强度(如N=10^5、10^6)。测试结果需形成疲劳曲线(S-N曲线),作为起重臂疲劳计算的输入参数。
结构件疲劳试验方法遵循JB/T 10559-2006《工程机械结构件疲劳试验方法》
JB/T 10559-2006是工程机械结构件疲劳试验的行业专用标准,直接指导挖掘机起重臂的疲劳测试。该标准规定了试验的基本要求:加载方式需模拟实际工况的载荷特征,试验循环次数需覆盖预期使用寿命。
加载方式上,标准推荐采用电液伺服系统进行脉动载荷或随机载荷加载。例如,挖掘机起重臂在挖掘工况下承受的是“提升-下放”循环载荷,测试时需通过油缸模拟该载荷,加载波形为正弦波或梯形波,确保载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测试点选择方面,标准要求在起重臂的关键受力部位布置传感器,如主臂与动臂油缸的连接耳板、主臂与回转平台的连接焊缝、变截面过渡区等。这些部位是疲劳失效的高频区域,需监测应力、应变的实时变化。
试验终止条件上,标准规定当构件出现裂纹(长度≥1mm)或载荷下降超过10%时,判定为失效。测试过程中需定期检查构件表面,采用磁粉探伤或渗透探伤检测裂纹,确保及时捕捉失效信号。
焊缝疲劳评定遵循GB/T 15111-2019《工程机械焊接件疲劳强度评定》
挖掘机起重臂多为焊接钢结构,焊缝是疲劳失效的高频部位,因此焊缝疲劳强度评定需符合GB/T 15111-2019的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工程机械焊接件的疲劳强度计算与评定,涵盖了对接焊缝、角焊缝、塞焊缝等常见焊缝类型。
标准中首先对焊缝进行分类,根据焊缝的几何形状、受力方向和焊接质量,将焊缝分为8个疲劳强度等级(从FAT100到FAT225)。例如,经过打磨的对接焊缝属于FAT160等级,而未处理的角焊缝则属于FAT100等级,等级越高表示疲劳强度越好。
在评定方法上,标准推荐采用“名义应力法”或“热点应力法”。名义应力法基于焊缝的名义应力(即构件净截面的平均应力)和对应的疲劳强度等级曲线进行评定;热点应力法则需计算焊缝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区(热点)的应力,适用于复杂焊缝结构。
实际测试中,技术人员需先对起重臂的焊缝进行分类,比如主臂与动臂油缸连接的角焊缝,需确认焊接质量(是否有焊渣、气孔)和焊后处理(是否打磨),再根据标准查表得到对应的疲劳强度等级,结合载荷谱计算的应力循环,判断焊缝是否满足疲劳寿命要求。
载荷谱编制遵循GB/T 26543-2011《工程机械 履带式液压挖掘机 载荷谱测量方法》
疲劳测试的核心是模拟实际工况的载荷谱,GB/T 26543-2011专门规定了履带式液压挖掘机的载荷谱测量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挖掘机在典型工况(如挖掘、装载、平整)下的载荷数据采集与谱编制。
测量部位上,标准要求采集动臂油缸压力、斗杆油缸压力、铲斗油缸压力、回转机构扭矩、行走机构牵引力等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反映了起重臂承受的载荷大小,需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进行测量。
数据采集方面,标准规定采样频率需≥100Hz,确保捕捉到载荷的瞬变信号。例如,挖掘机在挖掘硬土时,油缸压力会出现峰值,采样频率过低会导致峰值丢失,影响载荷谱的准确性。
谱编制时,需采用“雨流计数法”将连续的载荷时间历程转化为离散的载荷循环(如最大应力、最小应力、循环次数)。然后通过“Miner线性损伤累积法则”计算总损伤,确保载荷谱能代表实际工况的疲劳损伤。
试验设备与仪器遵循计量检定规范
疲劳测试的准确性依赖于设备与仪器的精度,需遵循相关计量检定规范。例如,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需符合GB/T 16826-2008《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要求,该标准规定了试验机的加载精度(≤±1%)、位移精度(≤±0.5%)等指标。
应变仪是监测应力的关键仪器,需遵循JJG 623-2005《电阻应变仪检定规程》。该规程要求应变仪的示值误差≤±0.5%,非线性误差≤±0.3%,确保应力测量的准确性。
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需定期送计量机构检定,检定周期通常为1年。测试前需对传感器进行校准,比如压力传感器需用标准压力源校准,确保输出信号与实际压力一致。
此外,测试系统的软件也需满足要求,如数据采集软件需具备实时显示、存储、回放功能,能自动进行雨流计数和损伤计算。软件需定期验证,确保算法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