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扶梯作为公共交通与商业场所的核心代步设备,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联乘客安全与使用体验。振动与冲击是扶梯运行中的典型问题,可能由机械磨损、安装误差、载荷波动或异物卡阻引发,长期积累会导致部件疲劳、故障甚至安全事故。因此,准确的振动与冲击测试是扶梯验收、维护及故障排查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围绕自动扶梯振动与冲击测试的常用方法展开,详细解析各方法的原理、操作要点及应用场景,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振动加速度检测法:量化振动强度的基础手段
振动加速度检测法是自动扶梯振动测试中最常用的量化方法,核心是通过测量振动的加速度幅值与频率,直接反映振动的强弱与特征。其原理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传感器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经数据采集仪放大、滤波后,由软件分析时域(如峰值、有效值)与频域(如主频、谐波)参数。
该方法的关键在于传感器的选择与安装。通常采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因其响应频率宽(覆盖扶梯10-500Hz的常见振动范围)、灵敏度高(约100mV/g)。安装时需确保传感器与被测表面紧密耦合:梯级、扶手带等运动部件用磁座吸附,桁架等固定结构用环氧胶粘贴,避免松动导致信号失真。
测试步骤需遵循GB/T 16899-2011等标准:首先确定测试点——梯级前缘(乘客站立区)、扶手带入口(人体接触关键位)、桁架底部(结构振动传递路径)是必测位置;接着设置采样参数,采样频率需大于振动频率的2倍(如2000Hz采样率覆盖1000Hz内振动),避免信号混叠;然后启动扶梯至额定速度,采集3-5个运行周期的数据;最后分析结果——若加速度有效值超过0.3m/s²(乘客可感知的振动阈值),需排查梯级链张紧度、导轨磨损等问题。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广泛应用于扶梯验收与日常维护的快速筛查,尤其适合识别周期性振动(如梯级滚轮与导轨的摩擦振动)。
冲击响应谱分析法:评估瞬态冲击的抗扰能力
自动扶梯在启动、制动或异物卡阻时会产生瞬态冲击,这类冲击可能导致部件开裂或连接松动。冲击响应谱分析法(SRS)通过将冲击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计算每个频率下的最大响应幅值,形成“频率-响应”谱图,从而评估结构的抗冲击能力。
测试需使用高频响应的ICP型加速度传感器(响应频率可达10kHz)与高速数据采集仪(采样率≥50kHz),以捕捉持续时间≤10ms的瞬态冲击。例如,扶梯制动冲击测试:将传感器安装在梯级支架上,采集制动过程的加速度信号,通过软件生成冲击响应谱——若某频率下的响应幅值超过结构许用值(如桁架固有频率对应峰值过高),说明该部位易受冲击破坏。
谱图解读需结合结构特性:100Hz附近的峰值可能对应梯级链冲击,200Hz附近可能来自扶手带驱动系统。该方法常用于新产品可靠性测试(如模拟满载制动冲击)或事故原因分析(如异物卡阻的冲击损伤定位)。
需注意的是,冲击响应谱需明确阻尼比参数(通常取0.05,对应金属结构阻尼特性),不同阻尼比会影响谱图峰值,测试前需校准以保证结果准确。
模态测试法:定位振动根源的动力学手段
若扶梯存在持续性振动,仅测加速度无法定位根源,需用模态测试法分析结构固有特性。模态参数(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是结构固有属性,若运行激励频率接近固有频率,会引发共振导致振动加剧。
模态测试的核心是“激励-响应”测试,常用锤击法(手动用力锤敲击结构产生宽频激励)或激振器法(电磁激振器施加可控激励)。例如,桁架模态测试:将加速度传感器粘贴在支座、横梁中点等关键节点,用力锤敲击不同位置,采集激励力(力传感器测量)与响应加速度信号,通过LMS Test.Lab等软件识别固有频率与振型。
振型解读是关键:若桁架一阶振型为“左右摆动”,说明支座水平刚度不足;二阶振型为“上下弯曲”,则横梁截面尺寸可能不够。通过模态测试可定位共振根源——如驱动频率(电机2900rpm对应约48Hz)接近桁架固有频率(50Hz),需调整电机转速或增强桁架刚度(如加斜撑)。
这种方法从结构动力学角度解决问题,适用于新扶梯设计优化(避免共振)或老旧扶梯振动整改(加固薄弱部位),但对测试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运行状态监测法:实时追踪振动变化趋势
日常维护中需实时掌握扶梯振动变化,避免突发故障。运行状态监测法通过在线传感器与数据系统,持续采集振动数据,分析趋势实现“预防性维护”。
系统构成包括:分布式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梯级、驱动轴、导轨)、数据采集模块(CAN总线/以太网传输)、上位机软件(实时显示振动参数)。例如,某地铁扶梯监测系统:传感器每100ms采集一次数据,软件设置阈值(加速度有效值0.5m/s²),超标时自动报警并推送故障位置(如“梯级3振动超标”)。
关键是“趋势分析”:通过长期数据建立“正常振动基线”,若某部位振动幅值一周内上升20%,说明出现异常(如梯级滚轮磨损、轴承润滑不足)。例如,驱动轴振动频率从50Hz升至55Hz,可能是联轴器松动导致动平衡破坏,需及时停机检查。
这种方法适用于人流量大的公共区域(地铁、机场),能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减少停机时间与安全风险,但初期投入较高,需结合扶梯重要性评估是否采用。
动态应变测试法:评估结构的振动疲劳风险
振动会导致结构疲劳损伤,动态应变测试法通过测量关键部位的动态应变,评估应力集中风险。其原理是利用应变片的“电阻应变效应”——应变片粘贴在结构表面,变形时电阻变化,经应变仪转换为应变值。
测试需选择金属箔式应变片(如BF350-3AA),其响应速度快(≤1ms)、稳定性好。安装时需注意:应变片轴线与结构主应力方向一致(如桁架横梁轴向),用氰基丙烯酸酯胶粘贴,并用防潮剂密封(避免湿度影响)。
例如,扶梯启动应变测试:将应变片贴在桁架支座焊缝处,采集启动过程的应变信号——若峰值应变超过Q235钢的疲劳极限(约150MPa),说明焊缝易因振动疲劳开裂。再如梯级支架测试:满载运行时应变幅值递增,说明支架磨损或松动,需更换部件。
这种方法直接关联结构力学性能,适用于老旧扶梯安全性评估(如10年以上扶梯的焊缝疲劳)或新扶梯强度验证(满载应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红外热成像辅助法:定位振动引发的摩擦热源
振动常伴随摩擦加剧,导致部件升温,红外热成像法通过检测温度分布间接定位振动源。其原理是热像仪接收物体红外线,转换为温度图像,异常高温区(高于周围10℃以上)通常对应摩擦或振动部位。
测试需规避阳光直射(避免干扰红外信号),选择扶梯空载运行30分钟后测试(部件达稳定温度)。例如,扶手带振动测试:用热像仪扫描驱动轮,若某部位温度达60℃(正常约40℃),说明驱动轮张紧度不足或表面磨损,导致扶手带振动。
再如梯级滚轮检测:热像仪拍摄导轨与滚轮接触区,若某段导轨温度高15℃,说明导轨磨损(表面不平整),导致滚轮摩擦振动加剧。这种方法非接触、可视化,能快速定位隐蔽振动源(如桁架内部轴承),但需结合加速度数据确认——温度异常可能由电机过载引起,需交叉验证。
红外热成像法常用于辅助排查复杂振动问题,当加速度测试无法定位时,用热像仪找到温度异常区,再针对性检查机械状态(如轴承间隙、齿轮啮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