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扶梯是公共交通、商业建筑中连接不同楼层的关键设备,其运行时的振动与冲击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乘坐舒适感、设备的使用寿命及运行安全性。为确保自动扶梯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振动与冲击测试已成为设备验收、定期检验的核心环节。本文将系统拆解自动扶梯振动与冲击测试的主要检测项目,结合实际测试场景与标准要求,详细说明各项目的测试目标、方法及意义。
振动加速度幅值检测:关键部位的动态性能评估
振动加速度是描述自动扶梯动态振动强度最直接的指标,它反映了设备运行时对乘客及部件的作用力大小——加速度过大不仅会让乘客感到不适(如头晕、站立不稳),还会加速部件的疲劳磨损。因此,振动加速度幅值检测是所有测试项目的基础。
测试时,检测人员会重点关注三个关键部位:梯级踏板表面、扶手带握持区域及桁架主梁。梯级踏板需选择中心和边缘两个位置安装加速度传感器,这是乘客站立时双脚最常接触的区域,振动感受最直接;扶手带则需在握持高度(约1.1米)处固定传感器,模拟乘客手部的振动体验;桁架主梁需测跨中位置,因为此处是结构振动的最大位移点,能反映整体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测试过程要求自动扶梯以额定速度连续运行至少5个完整循环,覆盖空载、半载(约50%额定载荷)、满载三种工况——不同载荷下,设备的振动特性会发生明显变化,比如满载时梯级链条的张力增加,振动幅值可能降低,但桁架的弯曲变形增大,振动可能加剧。
判定依据主要参考《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2011)及《建筑振动测量标准》(GB/T 13477):乘客接触区域的垂直振动加速度不应超过0.3m/s²,水平振动不应超过0.2m/s²;桁架主梁的振动加速度需低于结构材料的疲劳阈值(如钢材通常要求≤0.5m/s²)。
冲击响应测试:启停与运行工况的瞬态力评估
与稳态振动不同,冲击是设备运行中瞬间产生的剧烈加速度变化(如启动时的扭矩传递、停止时的制动作用),其峰值力往往是稳态振动的数倍,对部件的螺栓连接、轴承寿命影响更大。冲击响应测试的核心是捕捉这些瞬态信号,评估其对设备的损伤风险。
启动冲击测试需聚焦电机启动瞬间:当电机从静止转为额定转速时,减速箱的扭矩会突然传递到梯级链条,导致梯级出现“向前冲”的瞬态振动。测试时需使用采样率≥1kHz的高速数据采集仪,确保捕捉到启动过程(约0.3-0.5秒)内的加速度峰值——通常要求启动冲击的峰值加速度不超过稳态振动的2倍,否则可能导致梯级链条张紧轮松动。
停止冲击测试针对制动器动作阶段:当自动扶梯接收到停止信号时,制动器会迅速抱紧制动轮,梯级从额定速度减速至静止的过程中,会产生向后的“拖拽”冲击。检测人员需测量制动过程中的减速度变化(如从0.5m/s减速到0用了0.4秒),并计算冲击持续时间——若减速度超过1m/s²或持续时间短于0.3秒,可能导致乘客重心不稳,或制动器刹车片过度磨损。
运行中的啮合冲击是另一个重点:梯级进入梳齿板时,梯级轮与梳齿的啮合会产生周期性冲击(频率等于梯级循环频率,如每分钟300级则频率为5Hz)。测试时需连续采集100级梯级的冲击信号,统计峰值加速度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若标准差超过0.1m/s²,说明梯级与梳齿板的间隙不均匀,可能导致个别梯级冲击过大,加速梳齿板的磨损。
这些瞬态冲击虽然持续时间短,但累积效应不可忽视——比如启动冲击每天发生50次,一年就是18250次,长期下来会导致螺栓松动、轴承滚道出现凹痕,最终引发设备故障。
扶手带振动同步性检测:人机交互的稳定性验证
扶手带是乘客唯一的握持部件,其振动不仅受自身结构影响,还与梯级的同步性密切相关——若扶手带速度与梯级速度偏差过大,乘客的手与脚会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手部被迫“跟随”扶手带,进而加剧扶手带的振动(类似拉绳子时的波动)。因此,同步性检测是评估扶手带振动的关键关联项目。
同步率的计算方法为:(扶手带速度-梯级速度)/梯级速度×100%。根据GB 16899-2011的要求,同步率偏差需控制在±2%以内——比如梯级速度为0.5m/s,扶手带速度应在0.49-0.51m/s之间。若偏差超过5%,乘客会明显感到“手被拉”或“手跟不上”,扶手带的振动幅值可能增加30%以上。
测试时需同时使用两台激光测速仪(分别对准扶手带表面与梯级踏板边缘),以及一台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扶手带握持位置)。检测人员会记录3组数据:空载时的同步率与振动幅值、半载时的同步率与振动幅值、满载时的同步率与振动幅值。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当同步率偏差从1%增大到3%时,扶手带的振动幅值可能从0.15m/s²上升到0.25m/s²,接近标准限值。
同步性差的原因通常包括:扶手带驱动轮磨损(导致摩擦力下降,速度变慢)、梯级链条张紧度不足(导致梯级速度波动)、扶手带导轨积尘(增加运行阻力)。通过同步性检测,可快速定位这些问题,避免因同步性差引发的扶手带振动加剧。
桁架结构振动模态分析:固有频率与共振风险排查
桁架是自动扶梯的“骨架”,支撑着梯级、扶手带、驱动系统等所有部件。若桁架的固有频率与设备运行时的激振频率(如电机转速、梯级循环频率)接近,会引发共振——此时振动幅值会呈指数级放大,严重时可能导致桁架变形、焊缝开裂。因此,模态分析是排查共振风险的核心项目。
模态试验的常用方法是“力锤敲击法”:检测人员用装有力传感器的力锤敲击桁架的关键点(如主梁两端、跨中、支撑点),同时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敲击点的响应信号。通过模态分析软件(如LMS Test.Lab)可计算出桁架的固有频率、振型(振动的形状)及阻尼比(振动衰减的速度)。
例如,某自动扶梯的电机转速为1500rpm(转/分钟),减速比为100:1,则梯级循环频率为1500/60/100=0.25Hz。若桁架的第一阶固有频率(最低的固有频率)为0.24Hz,两者仅差0.01Hz,就会引发共振——此时运行中的振动幅值可能从0.2m/s²上升到0.8m/s²,远超标准限值。
为避免共振,需调整桁架的固有频率:若固有频率过低(接近激振频率),可增加主梁的厚度或添加加强筋,提高结构刚度,从而提高固有频率;若固有频率过高,可通过在桁架上增加质量块(如配重)降低固有频率。模态分析的意义就在于提前发现这些共振隐患,避免设备运行后因共振导致的结构损坏。
需要注意的是,模态分析需在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因为安装位置的地基刚度会影响桁架的固有频率(如地基松软会降低固有频率),所以现场测试的结果比工厂内的模拟测试更准确。
振动频率成分分析:识别异常振动的根源
稳态振动的幅值能反映振动强度,但要定位异常振动的根源,还需分析振动信号的频率成分——不同部件的故障会产生特定频率的振动(如轴承磨损产生高频振动,链条松弛产生低频振动)。频率成分分析相当于给振动信号“做CT”,能快速找到问题所在。
测试时需使用宽频带加速度传感器(频率范围0.1-1000Hz),采集振动信号的时间历程(如10秒的连续数据),然后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时间域信号转换为频率域信号,得到频率谱图(横轴为频率,纵轴为幅值)。
常见故障的频率特征非常明显:电机轴承内圈磨损时,会产生“轴承内圈故障频率”(计算公式为:内圈故障频率=0.5×转速×(滚珠数/节圆直径)×(1-滚珠直径/节圆直径×cos接触角)),比如某电机转速为1500rpm,滚珠数为8,节圆直径为60mm,滚珠直径为15mm,接触角为0°,则内圈故障频率约为1500/60×0.5×(8/60)×(1-15/60)= 25×0.5×0.133×0.75≈1.25Hz,若频率谱中1.25Hz处的幅值明显高于其他频率,说明轴承内圈存在磨损;梯级链条张紧度不足时,会产生低频振动(10Hz以下),因为链条松弛会导致每节链条与链轮啮合时产生“撞击”,频率等于链条的节距频率(节距频率=梯级速度/链条节距)。
例如,某自动扶梯的梯级速度为0.5m/s,链条节距为100mm,则节距频率为0.5/0.1=5Hz。若频率谱中5Hz处的幅值是其他频率的3倍,说明链条张紧度不足,需调整张紧轮的位置。频率成分分析的优势在于“精准定位”——无需拆解设备,就能通过频率特征判断故障部件,大幅降低维修成本。
冲击能量密度评估:部件疲劳损伤的预判
冲击对部件的损伤不仅取决于峰值加速度,还与冲击的持续时间及能量有关——即使峰值加速度不高,若冲击持续时间长、能量大,也会导致部件疲劳。冲击能量密度(单位时间内的冲击能量)是评估疲劳损伤的关键指标,它能量化冲击对部件的累积影响。
冲击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为:E=∫a²(t)dt,其中a(t)是冲击过程中的加速度时间历程,积分时间是冲击的持续时间(从加速度超过稳态值到回到稳态值的时间)。这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加速度的平方与能量成正比,积分后得到冲击的总能量。
测试时需捕捉单个冲击的完整信号(如梯级与梳齿板啮合的冲击,持续时间约0.05秒),计算其能量密度。例如,某梯级啮合冲击的加速度峰值为1m/s²,持续时间为0.05秒,加速度时间历程呈三角形,则能量密度E=0.5×(1)²×0.05=0.025m²/s³。若梯级每天运行10000次,每天的累积能量密度为0.025×10000=250m²/s³,而梯级轮轴承的疲劳极限为10^6次循环下的累积能量密度5×10^5m²/s³,则可预判轴承的使用寿命约为5×10^5/250=2000天(约5.5年)。
冲击能量密度评估的意义在于“提前预警”——通过监测累积能量密度,可在部件达到疲劳极限前更换,避免突发故障。比如,当累积能量密度达到疲劳极限的80%时,就需安排维修,更换磨损的梯级轮或轴承。
环境振动干扰检测:区分设备本身与外部影响
自动扶梯的振动不仅来自自身运行,还可能受到环境振动的干扰——比如相邻电梯运行时的振动、建筑物空调系统的振动、地面行人的振动。这些环境振动会叠加在设备本身的振动上,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甚至误判设备存在故障。因此,环境振动干扰检测是确保测试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测试方法为“背景振动对比法”:首先让自动扶梯停止运行,采集环境背景振动(用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地面和桁架上,采集10秒数据);然后让自动扶梯以额定速度运行,采集设备的振动信号(同样的传感器位置和采集时间);最后用运行时的振动信号减去背景振动信号,得到设备本身的振动信号。
例如,环境背景振动的垂直加速度幅值为0.05m/s²,运行时的振动幅值为0.3m/s²,则设备本身的振动幅值为0.25m/s²,符合标准限值;若背景振动幅值为0.2m/s²,运行时为0.3m/s²,则设备本身的振动幅值为0.1m/s²,也符合要求;但如果背景振动幅值为0.3m/s²,运行时为0.5m/s²,则设备本身的振动幅值为0.2m/s²,此时需考虑环境振动的影响——比如是否需要在桁架底部安装隔振垫,减少地面振动的传递。
环境振动干扰检测的核心是“去伪存真”——确保测试结果反映设备本身的振动特性,而非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对新建建筑中的自动扶梯尤为重要,因为新建建筑的地基可能尚未稳定,环境振动较大,需通过检测剔除干扰,确保验收结果准确。